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围手术期预防癫痫
脑肿瘤引起的癫痫如何治疗
但与现代神经外科相比,这种定位并不精准,更多是大致的
区域定位
随着
神经影像学
的进步,
脑肿瘤
定位诊断
并
不单纯
依据临床症状了,更多是依据影像学资料来准确定位肿瘤位置,而癫痫的定位诊断则更依靠脑电的记录,但是二者在具体的病例诊断和治疗中又是相互结合的。
例如最常见的脑
海绵状血管瘤
,主要临床表现有二种形式,一种是出血、另一种是
癫痫发作
。目前的倾向是由癫痫
外科医生
来主治。理由是单纯切除海绵状血管瘤并不能控制癫痫发作,癫痫形成的病灶多数情况下位置
海绵窦
血管瘤的周边,**染色区,并不在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本身,到底术中应该切除多少周边硬化的脑组织是需要医生术前和术中检查脑电来决定的,所以
功能神经外科
在处理海绵状血管瘤方面更有优势。
另一常见病例是
脑膜瘤
,脑膜瘤是
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位常见肿瘤,在手术前后均可有癫痫发作,多数情况下脑膜瘤是一边界清楚,有包膜的肿瘤,并不侵袭周边的脑组织,但是其中有5%-10%的病例,尤其脑膜瘤直径大于5CM以上的肿瘤,肿瘤内有不同程度的囊性变,周围的瘤床有水肿,肿瘤内的质地也有不均一性,这些均提示脑膜瘤有不同程度恶性化,易复发,手术完全切除的可能性减少,这些因素均可能会在术前或者术后出现癫痫发作。这部分肿瘤应该由功能神经外科医生来治疗,在切除脑肿瘤的同时也切除癫痫起源灶。
第三种情况是
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引起癫痫发作的,更多是生长缓慢的趋向良性的脑胶质瘤或者
神经节细胞瘤
。单纯切除脑胶质瘤并不能控制癫痫发作,建议功能神经外科医生来治疗这部分脑肿瘤。理由是功能神经外科医生对
脑区
的功能理解要优于普通的神经外科医生,结合脑电记录容易理解脑肿瘤影像外的癫痫起起源区的位置,扩大切除脑肿瘤的范围,也包括肿瘤周边的癫痫起源区。
脑肿瘤术后放疗引起的癫痫发作,尤其是以前的X-刀。我们建议脑肿瘤的放疗应该更精准,更有明确的放疗指征,尤其是选择
伽玛刀
更有优势,尽可能减少对脑周边正常脑组织的影像。放疗后导致脑组织中神经元数量的减少的,脑纤维化是放疗后癫痫的主要原因,而且这部分癫痫药物治疗更难控制,而且癫痫外科手术同样困难。
脑肿瘤后如何选择抗癫痫药物,主要是结合病人的情况来选择。
丙戊酸钠
早期应用有肝脏功能不全的风险、也有增加手术出血的风险,也可能增加体重,影响女性月经和生育。
曲莱
也可能出现
围手术期
低钠血症
开浦兰
也有术后情绪波动大的风险。但这些药物也均是临床抗癫痫的一线药物,如果术前没有癫痫发作,脑电检查没有影像痫样放电,并不主张用抗癫痫药物预防。只有出现二次以上的癫痫发作才能应用抗癫痫药物。
要与既往已经存在的癫痫区别,癫痫是神经系统第二大类疾病,任何疾病均可能同时存在有癫痫,如果出现抽搐,就应该及时到功能神经外科行脑电检查。如果确实存在有癫痫样放电,也应该慎重下癫痫的诊断,更多的围手术期的水电解质波动,也有会癫痫样放电波,应该结合临床,可以过一段时间再次复查脑电,由专科医生来下是否为癫痫的诊断。癫痫并不可怕,只有正确的诊断,会有正确的治疗方法的。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前后护理综述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95-01 在脑外科待了六年,虽然现在已社区服务中心工作快半年了,但颅内动脉瘤这个病还是让我记忆犹新的。对其护理颇有心得。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所致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临床常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SAH导致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脑梗和脑积水等多种病理性改变,病率高达42%,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目前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方法、技术及条件要求比较高。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以其微创、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和疗效好等优点越来越被病人所接受[1]。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是缩短明确诊断到实施针对性救治过程的重要环节,对降低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有重要价值。现将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部分观点综述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先兆的观察:当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加深、躁动不安、双侧瞳孔不等大、血压增高时,应高度警惕动脉瘤破裂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1.2 监控血压 心电监护,动态监测血压的变化。应用微量泵控制用药量,根据血压调整用药量,避免血压骤升或骤降,使血压维持在130/90mmhg左右。血压偏低对患者也是不利的,因为蛛网膜下隙出血后常合并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改变,而低血压会加重脑缺血。
1.3 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引起颅内压升高的因素有情绪激动、剧烈咳嗽、便秘、癫痫发作等。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血回流降低颅内压;患者进食水时应采取侧卧位或头高位,速度应缓慢,防止误咽引起呛咳;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防止剧烈咳嗽,如有咳嗽症状及时应用止咳药;避免情绪激动,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保持环境安静,减少不良刺激以免患者情绪波动致血压升高引起再出血;对于伴有癫痫的患者注意保证其安全,防止发作时受伤,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并记录其抽搐时间,按医嘱给予抗癫痫药[2]。
1.4 脑血管痉挛(CVS)的预防与护理 CVS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21%~62%,多发生在出血后3~15 d。为防治CVS,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前均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并保持足量血容量。尼莫地平是一种高选择性作用于脑组织的钙离子拮抗剂,使用前询问过敏史,对酒精过敏者禁用。遇光易变色,输注时应避光。尼莫地平可引起血压下降,用药过程中严格掌握用量及速度,应用微量注射泵以4~6mL/h注入。如出现心率加快、面色潮红、出汗、血压下降等症状,应减慢速度或停药[3]。
1.5 心理护理 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颅内动脉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患者的心理状态可因怀疑颅内动脉瘤的存在发生显著变化;而心理失衡又反过来可影响疾病的预后,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动脉瘤破裂或者再次破裂出血,危及生命[4]。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教会患者自我放松方法,给予镇痛、,解除因身体不适引起的急躁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之手术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术中配合等。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以达到配合好手术的目的。
1.6 术前排尿训练 介入治疗的病人术后常因平卧位和肢体制动所致排尿姿势的改变、担心穿刺处出血、不习惯在他人在场的环境下排便等多种因素, 造成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尿潴留,在术前平卧位一侧肢体制动的情况下进行排尿训练可有效预防术后排尿困难。
1.7 预防便秘 ①饮食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合理膳食的意义,对于神志清楚,能进普食的患者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纤维膳食,如粗米、豆制品、水果等。鼻饲者给予豆浆、菜汁、果汁等400ml/d左右,以保证营养及水分摄入。如鲜梨汁对卒中后便秘有较好预防作用,且食用方便,不良反应少,易被患者家属接受。②活动与按摩 用单手或双手示指、中指及无名指在患者左下腹乙状结肠部深深按下,由近心端向远心端做环行按摩,以促进肠蠕动,以助于排便。或嘱患者做深长呼吸,以锻炼膈肌收缩力,从而增强排便动力。③排便训练 晨起后结肠运动较为活跃,选择此刻训练排便为最佳时间,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双手重叠放于下腹部,行肛门收缩运动,间隔1-2min重复1次,连续3次为l组。可结合个人排便习惯,选合适、固定的排便时间,定时放置便盆,指导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5]。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与休息 根据麻醉情况选择体位,全麻未清醒者应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入呼吸道。麻醉清醒后取平卧位,抬高床头15°~30°。股动脉穿刺侧下肢伸直24h,制动12 h,制动解除后可左右移动。因患者处于一种强迫体位时间过长,将产生精神高度紧张和严重的不适感,护士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方法:压紧穿刺部位向健侧转体45°,或向患侧转体20。~30。及平卧位交替更换,避免患侧屈膝、屈髋,健侧下肢自由屈伸。并随时按摩受压部位,以减轻患者痛苦。24 h后床上活动,48 h后根据病情下床活动。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对烦燥患者尽量减少干扰和刺激,保证充足的睡眠[6]。
3.2 病情观察 予持续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给氧,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有无头痛、头昏、失语、呕吐、癫痫发作、肌力下降,短暂的意识障碍等神经症状,严格控制血压,避免因血压过高而引起再次出血或过低造成脑缺血及脑梗[6]。
3.3 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栓塞治疗结束,穿刺点压迫15min,后再予以弹力绷带压迫止血,绷带加压持续24 h。避免剧咳、打喷嚏和用力大便,以免腹压骤增而导致穿刺口出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及皮下血肿形成。如有渗出及时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防止感染[7]。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