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症怎么治疗才能好?-饥饿型癫痫穴位治疗
癫痫发作怎么处理?,癫痫发作怎么办?
癫痫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称之为羊癫疯的疾病,因为引发这种疾病发作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往往癫痫患者总是突然病情发作,而此类患者一旦发病就是非常容易威胁自身性命的,所以一般都是需要专业处理的。那么癫痫发作怎么处理?癫痫发作怎么办?
1、防止患者摔伤
癫痫发作的时候会出现患者突然倒地晕倒的情况。如果是发现有人癫痫发作了,一定要注意清除患者身旁的硬物,防止患者跌倒的时候受伤。如果是可以的话,最好能够顺势扶住病人,防止病人在癫痫发作的时候产生外伤。
2、保护患者舌头
癫痫病人在发作的时候因为其意识已经不受自身控制,很容易发生咬伤自身舌头的情况。所以,在病人癫痫发作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好病人的舌头,可以用缠着纱布的压板让病人去咬。要注意癫痫进入阵挛期不宜强行塞入压板以免弄伤患者。
3、帮助患者呼吸
癫痫发作的时候有的患者可能出现口吐白沫的情况,如果是呕吐物、唾液不能及时流出口外,很容易造成呼吸道的堵塞,影响病人呼吸,甚至发生窒息。所以癫痫发作的时候一定要帮助患者进行呼吸,比如解开病人的领带、衣扣、腰带等等,帮助呕吐物排出。
4、针刺穴位急救
如果是突发癫痫病发作,可以通过针刺身体中的穴位进行急救缓解。比如可以针刺身体的大椎、鸠尾、人中、太冲、大陵、腰俞等穴位。如果是找不到针刺,可以用指尖用力按压。常见的就是掐人中了。晚上发作可以进行针刺照海穴。
5、拨打就医电话
癫痫发作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拨打120就医电话,让专业的医生进行急救。因为癫痫严重的可能因为窒息出现亡。送医之后,还能在医生的诊断下进行有效的医治。以上的方法适用于较轻的癫痫发作,或者是医生到来前进行护理。
6、癫痫病因
1、家族遗传
癫痫病是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的,这是引起癫痫的内在因素。有着癫痫病家族史的人以及其一级亲属的染色体脆性点普遍偏高,而且癫痫病的遗传是不受性别、年龄和是否服用抗癫痫病药物等因素的影响的。
2、颅脑损伤
造成脑损伤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患有先天性或者是遗传性的脑部疾病,或者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颅脑外伤,或者是较为严重的患有脑肿瘤、进行过颅脑手术、发生了颅内感染以及脑血管疾病等等都会造成脑神经受损引发癫痫病发作。
3、脑组织缺氧
脑组织出现长期或者是严重的缺氧会引发癫痫。常见的缺氧又有因为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脑部局部缺氧,也有因为空气稀薄、药物造成的动脉缺氧,还有因为中毒或者是严重贫血影响的血液的携氧能力等等缺氧情况。
4、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很容易导致癫痫病的发生。特发性强直一阵挛发作和肌阵挛发作经常出现在早晨睡醒之后,而婴儿、小孩子出现的癫痫也经常是在睡眠中发作。如果是经常缺睡眠会导致癫痫发作。
5、气候变化
气候的变化也是导致癫痫发作的一个原因。特别是在气候变化较快的时候很容易引起机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而引发癫痫。特别是在突然而至的寒冷或者是暑热入侵患者身体很容易导致身体机体出现不适应导致癫痫发作。
6、其他因素
除了气候变化、睡眠不足之外还会导致癫痫发作的因素有过度疲劳,饮食不节等等各种一过性代谢紊乱和过敏反应导致癫痫发作。特别是喜欢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喜欢抽烟喝酒的人很容易因为酒精、尼古丁等的刺激诱发癫痫。
过度的饥饿,或者是吃的太饱,还有就是严重的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低血糖等等,都是会引发癫痫的发作的,还有就是酒精的中毒,药物的中毒,维生素b6缺乏等,都是引发癫痫的原因,这些都是会导致了患者的神经异常的兴奋,从而是会引发癫痫的发生。
嘴馋体质必备穴位&拯救暴饮暴食
嘴馋体质必备穴位&拯救暴饮暴食
中院穴作用辅助消化,治疗腹胀、慢性胃炎、胃痛。
取穴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
操作用大拇指每天按揉五分钟。
耳穴?肌点作用对胃双向调节,饥饿时可缓解饥饿感,饱胀时可促进消化。
取穴耳朵外侧,耳屏凹陷处。
操作饭前30分钟进行,稍微用力按压肌点5下。
巨阙穴作用控制食欲,募集心经气血。
取穴仰卧,位于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
操作饭前半小时,用拇指或中指斜着点按3分钟,吸气用力呼气放松。
天枢穴作用治疗腹痛腹胀、便秘腹泻、急性胃肠炎。
取穴仰卧,位于脐中旁开三指宽处。
操作两个中指抵在两侧天枢穴上,顺时针揉动至酸胀感温热感,一次五分钟。
气海穴作用补益气血,强身健体。
取穴仰卧,位于肚脐正下方两指宽处即。
操作用大拇指每天按揉五分钟。
足三里作用保健要穴,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取穴位于髌骨下缘四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拇指指关节横度)处。
操作点按的方式,持续5秒,休息2~3秒再按摩,重复做10次。
穴位按摩的适应症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穴位按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穴位按摩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中,对于脏腑功能性疾病、慢性炎症、骨伤科疾患以及小儿科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同时穴位按摩易于被普通老百姓所掌握,所以在所有慢性征候和脏腑机能衰退、亢进症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内科、妇科、儿科、伤科、外科、五官科的征候都有比较好的疗效,对于一些陈旧性和顽固性的疾患,比如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脱出等进行穴位按摩可以使患者免受手术的痛苦。对于头痛感冒等常见病进行穴位按摩则可以迅速地解除症状,免受吃药打针之苦以及药物引发的副作用。因为按摩的作用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所以更适合一些调整脏腑功能,使之恢复正常状态的疾病治疗。
(2)禁忌症穴位按摩是一种经我国古代医家实践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简便治疗方法,但也必须同时指出,穴位按摩并非适应所有征候,下列一些疾患则不适应穴位按摩治疗:
1)感染化脓的体表部位不适于按摩。
2)癌变的部位不适合进行按摩。
3)皮肤烫伤和皮肤划开出血处不适合按摩。
4)传染病急性传染期不适合按摩,如肝炎、皮肤病、霍乱等。
5)怀孕的女性、月经期的女性,腹部不宜用重手法按摩。
6)在饥饿和大运动量运动后不宜按摩,以防止发生晕厥。
7)高血压以及严重的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宜用轻手法按摩。
8)急性感染及发热性急病不适合按摩。
9)神经病应慎用按摩手法。
10)肾炎患者不宜用重手法按摩腰部脊椎两侧肾区。
穴位按摩的注意事项(1)手法操作要熟练,用力要适中,先轻后重,由浅入深,严禁暴力或蛮劲损伤皮肤筋骨;手法应协调柔和,切忌生硬粗暴,应在练习手法有一定的基础上为他人进行按摩。自我按摩也应掌握一定的手法。
(2)在按摩前要明确诊断,家庭按摩一定要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禁止不明病情,不分穴位,不通手法即进行按摩。
(3)患者和按摩者都应选择舒适体位,无论是卧位、座位、俯位,都应感觉舒适,按摩者应发力自如,患者应肢体肌肉放松,以利安全、有效治疗。
(4)按摩者可在患者皮肤上涂擦润滑剂,以保护皮肤,防止擦伤。按摩介质可以是植物油、滑石粉、止痛药水、活血酒、药酒等。介质选用的药物要因病而异,病属表症,则用解表药;病属血瘀,则用活血药;病属寒症,则用温热药;病属发热症,则用寒凉药。
出现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大多数病人在按摩后都会感觉到轻松愉快,病痛有明显的减轻。按摩后局部出现充血,皮肤温度升高都属于正常的现象,有的人甚至会出现青紫的瘀斑。穴位按摩后患者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性变化,表现为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经络的放射性传导,气血的运行,细胞和组织的新陈代谢,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加强,胃肠道的蠕动加快,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等。对病人而言,穴位按摩是一项被动运动,有疲劳感是正常的。
在穴位按摩治疗中,有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晕阙、疼痛加重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晕厥有的患者患病日久,体质过于虚弱,对痛感特别敏感,或者过于饥饱,按摩时精神过度紧张,加之在按摩时手法过重,患者宜出现一时性的昏迷。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头晕、眼花、心慌气短的感觉时,应立即停止按摩,让患者卧床休息,用大拇指轻按内关穴,对于饥饿所致者,应给与甜食;对于已昏迷的患者,可采取急救措施,用手指捏掐人中、中冲,病在胸部用手掌轻柔,以利血液的循环。
为防止昏厥的发生,对体质虚弱的患者、神经衰弱的患者,治疗时手法宜轻柔,精神紧张的患者应消除其思想顾虑,饥饿的患者应先进食或喝些糖水。
(2)疼痛加重对腰痛、腿痛、背痛等症状,倘若按摩手法过重,或第一次按摩,有可能疼痛反而加重,通常情况下,痛感会在一两天后消失,原来的征候也有可能一起消失。当然,手法应轻柔和缓,以患者感觉不是十分痛苦为宜,特别是腰的肾脏解剖部位,切忌用蛮力按摩。
(3)岔气与肌肉损伤病人的体位不舒适,按摩用力过猛,患者的肌肉紧张也可能造成肌肉损伤或岔气。当出现岔气时,要配合病人呼吸做牵拉上肢推压后背的运动,以减轻痛感。具体操作可参考后面的章节。对于肌肉皮肤损伤,可用红花油轻涂血瘀处一两次即可。脏腑病次于相应背俞穴的疗效;下部(腰、骶部)腧穴主治肾、膀胱、大小肠和肛门、腰、骶疾患,对肾、膀胱、大小肠征候次于相应背俞穴的疗效。
痰阙是什么病
是中医认为的阙证的一种类型是痰阙,也是现代医学通常认为癫痫病.
厥证
厥的含义有多种,有指发病形式,“忽为眩仆脱绝”,“突然昏运,不省人事”;有指病理机制,“厥者,尽也”,“厥者,逆也”,言其气血败乱,或气机上逆;有指临床表现,四肢逆冷、手足不温者。就本证而言,主要是指前两者。厥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以精神情志因素为明显诱因而发作者,如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等,时有发生。对于本证患者,应采取综合应急措施,运用多途径、多渠道的救治手段,以满足临床治疗上的需要。
厥证病状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又称暴厥、尸厥等。发病后多可在短期内神志苏醒,重者也可一厥不复。常因导致阴阳失调,气机,气血运行失常,气血上逆,挟痰挟食,使清窍闭塞;或气血虚亏、精明失养而引起。在诸多病因中,以精神因素较为多见。临证时有虚实之分:①虚厥。证见面白口张,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脉沉微细。属气虚者当用回阳四味饮加味以补气回阳;属血虚者用人参养营汤补养气血。②实厥。证见呼吸气粗,肢体强直,牙关紧闭,脉沉实或沉伏。其中因情志刺激而发病者为气厥,治以顺气开郁,方用五磨饮子加味。因暴怒等气血并逆于上,兼见面赤唇紫,舌红脉弦者为血厥,治宜活血开郁,方用通瘀煎。如痰湿素盛之人,因 厥证暴怒而致厥;兼见喉中痰鸣,苔腻脉滑者为痰厥,治宜行气豁痰,方用导痰汤。因暴饮过食而致厥者为食厥,兼见脘腹胀满,苔厚脉滑,治宜和中开郁,方用保和丸加减。因感受暑邪而发病者为暑厥,兼见面红身热,舌干脉洪数,用清暑益气汤以解暑益气。
厥证,多有明显的诱因。临床不难辨识。对厥证的急期应根据虚实分别用参附汤灌救和搐鼻散取嚏,苏醒后再用汤药调治。
厥证还当与中风、痫证相鉴别,中风,昏迷时间长,多有后遗症。痫证,反复发作,症状相似,口吐涎沫,肢体抽搐等,诱因不明显。
历史记载
《内经》论厥甚多,含义、范围广泛,有以暴为厥,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为厥。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热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和深化,主要是两种学术观点,一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继承《内经》中手足逆冷为厥的论点,而且重在感受外邪而发厥。此类厥证在伤寒、温病学中均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属于外感病中的发厥,对于由外邪而致厥者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一是论内伤杂病的发厥,指突然发生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自隋唐以降,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对尸厥的表现进行描述,“其状如,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并探讨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宋《卫生宝鉴?厥逆》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的厥之不同点。至明代《医学入门?外感寒暑》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景岳全书?厥逆》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此后医家对厥证的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提出了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并以此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病因病机
情志因素主要是指恼怒惊骇恐吓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是厥证的主要病因。在通常情况下,情志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然而突遇剧烈的情志变动,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病。“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即可致气逆上冲或清阳不升,而清窍失灵发生昏仆致厥。
体质因素这是厥证的病因之一。体质指人的素质而言,是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平素气血阳阴亏虚 厥证,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气血逆乱,脑海失养,发为厥证。 亡血失津,气随血脱,阳随阴脱。饮食不节,聚湿生痰,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清阳被阻。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所谓气机逆乱是指气上逆而不顺。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昏倒为厥;素来元气虚弱之人,徒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昏仆发厥。
升降失调是指气机紊乱的病理变化。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情志、痰食、外邪而致气的运行逆乱,或痰随气升而成痰厥;或食滞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而致食厥;或暑热郁逆,上犯神明而致暑厥。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的关系,气血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素有肝阳偏亢,又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同样,大量失血,血脱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而昏不知人,发为血厥。
诊断要点
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时性,“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和常人一样。 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发病前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之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注意询问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以及厥之前后的表现。
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血压,血糖
治疗原则
厥证乃急危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开窍法适用于邪实窍闭之神昏证,以辛香走窜的药物为主,具有通关开窍的作用,如搐鼻散取嚏,后用苏合香丸。主要是通过开泄痰浊闭阻,温通辟秽化浊,宣窍通利气机而达到苏醒神志的目的。在使用剂型上应选择丸、散、气雾、含化以及注射之类的药物,宜吞服、鼻饲、注射,不宜加热煎服。针灸抢救厥证简便有效,常用针刺的穴位有人中、内关、十宣等,灸法的穴位有百会、神阙、关元、气海等。本法系急救治标之法,苏醒后应按病情辨证治疗。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适用于元气亏虚、气随血脱、精竭气脱之神昏证。主要是通过补益元气,回阳救逆而提高气的统摄能力。对于失血过急过多者,还应配合止血、输血,以挽其危。由于气血亏虚,故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品。
厥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痰厥
证见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 行气豁痰。
方药
1.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南星10克,枳实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苏子12克,白芥子10克,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
若痰湿化热者,加黄芩12克、瓜蒌仁10克、栀子10克、竹茹12克。
2.单方验方痰厥汤(印会河验方)
处方:川乌头、生附子各3克,干南星4.5克,广木香3克,石菖蒲6克,灯心草3扎,朱砂0.3克(冲服)。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寒痰厥逆型。
预防及调摄
病人昏厥发作跌倒时,应让其平卧,迅速解开衣领,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时,应吸痰,以免痰液阻塞,气道不利。当患者开始清醒时,不要急于坐起,更不要站起,应再平卧几分钟,然后徐徐坐起,以免昏厥再发。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有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其病因多由七情内伤、外邪侵袭、亡血失津、饮食劳倦等引起气机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临床上有气、血、痰、食、暑等厥之分。治疗以醒神回厥为总的治疗原则,但厥醒之后应注意调理善后,治疗原有病证。气厥、血厥尤宜详辨虚实,而二者之实证又有相似之处,如形体壮实,引发,发作时均见卒然昏厥,牙关紧闭,脉沉弦等症,但气厥实证是因肝气上逆所致,觉见情绪改变,反复发作之,特点,醒后也可出现哭笑无常等表现,治宜顺气开郁;血厥实证是电由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引起,平素多有阳亢表现,厥证治宜活血顺气;气厥虚证则多见于元气素虚之人,加以惊恐、过劳、饥饿、睡眠不足等诱发,因一时气机不相顺接,清阳不升所致,治宜益气回阳。血厥虚证,则多见于失血之人,血虚不能上荣所致,治宜补气养血。至于痰厥乃痰气交阻,上蒙清窍所致,治宜行气豁痰。食厥乃食气相并,气机痞膈所成,治宜消导和中,此型多见于小儿。暑厥乃中暑或暑伤气阴所致,治宜清暑益气,开窍醒神。因厥证常复发,故预防调理尤为重要。
特发性震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别名 4 疾病代码 5 疾病分类 6 疾病概述 7 疾病描述 8 症状体征 9 疾病病因 10 病理生理 11 诊断检查 12 鉴别诊断 13 治疗方案 14 并发症 15 预后及预防 16 流行病学 17 特别提示 附: 1 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穴位 1 拼音
tè fā xìng zhèn chàn
2 英文参考[医] essential tremor
Minor&apos
s tremor
3 疾病别名原发性震颤,家族性震颤,良性特发性震颤,primary tremor,familial tremor,idiopathic tremor
4 疾病代码
ICD:G25.0
5 疾病分类神经内科
6 疾病概述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也是最常见的震颤病症,约60%病人有家族史。特发性震颤是单一症状性疾病,姿势性震颤是本病的唯一临床表现。所谓姿势性震颤,是指肢体维持一定姿势时引发的震颤,在肢体完全放松时震颤自然消失。本病的震颤常见于手,其次为头部震颤,极少的病人出现下肢震颤。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特征。应对症治疗。
7 疾病描述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又称家族性或良性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是惟一表现,缓慢进展或长期不进展。目前认为,年龄是ET?重要的危险因素,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长。起病缓慢。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起始于成年人,有文献报道男性略多于女性。
8 症状体征1.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发现。对起病的高峰年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病年龄的分布为双峰特征,即在20~30?岁和50~60岁这两个年龄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很少在少年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
2.特发性震颤惟一的症状就是震颤,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患者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主要影响上肢,双侧上肢对称起病,也可单侧上肢起病。一旦上肢影响后,常向上发展至头、面、舌、下颌部。累及躯干和双侧下肢者少见,仅在病程的晚期出现,而且程度比上肢轻。
主要表现为姿位性震颤,可同时含有运动性、意向性或静止性震颤成分。震颤可能在指向目的的运动中加重。震颤的频率为4~8Hz。起病时频率为8~12Hz,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频率逐渐降低,幅度逐渐增加。
典型症状是手的节律性外展,呈内收样震颤和屈伸样震颤,旋前旋后样震颤(类似于帕金森病)十分少见。书写的字可能变形,但不会表现为写字过小。另一个常影响的部位是颅颈肌肉群。头部、舌或发声肌均可累及,表现为患者手部严重的姿位性震颤和头部震颤,包括垂直的“点头”运动和水平的“摇头”运动。软腭、舌的震颤会导致发声困难。
3.震颤在发病10~20?年后会影响活动,随年龄增长严重程度增加,以致完成精细活动的能力受到损害,至发病后第6?个10?年达到高峰。86%的患者至60~70?岁可影响社会活动和生活能力,包括书写、饮水、进食、穿衣、言语和操作。震颤幅度越大,对活动能力的影响也越大。震颤对性别的影响无差异。
4.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震颤,饥饿、疲劳、情绪激动和温度(高热、热水浴)等会加重震颤。与大多数不自主运动一样,特发性震颤在睡眠时缓解,也有个别报道,震颤在浅睡中仍然持续存在。
特发性震颤患者对乙醇(酒精)的反应是特征性的。许多患者即使只摄取少量乙醇(酒精)就可减少震颤。42%~75%患者饮酒后震颤减轻,但只是暂时的,一般维持2~4h,第二天震颤反而加重。很少有报道乙醇(酒精)对其他类型的震颤有类似作用,乙醇(酒精)是通过中枢起作用的。
5.特发性震颤可以伴发其他运动障碍的疾病。特发性震颤伴发帕金森病是众所周知的。据报道,在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比正常对照人群高得多,即使在大于60?岁的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危险度是同年龄组的随机人群的24?倍。故认为特发性震颤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姿位性震颤在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许多运动障碍疾病中很常见,甚至是早期惟一的症状。
9 疾病病因特发性震颤又称为家族性震颤,约60%患者有家族史,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在65~70?岁前出现外显。Gulcher?等发现本病致病基因位于3q13,称为FET1,Higgins?等将致病基因定位于2p22~25,称为ETM?或ET2,发现ETM可能是叁联体重复序列,此基因定位在另两个家族性特发性震颤家系得到证实。也有报道本病患者的性染色体有异常,少数男患者出现XXY?和XYY。家族性ET临床表现多样性提示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预示可能会发现新的基因位点。
然而特发性震颤也有许多散发病例,散发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发病规律基本上与家族性震颤相同,但家族性震颤的发病年龄比散发病例为早。所以在特发性震颤遗传基因尚未清楚之前,无法将家族性震颤从特发性震颤中分出去。
10 病理生理目前的研究认为,特发性震颤(ET)由中枢神经系统内散在的网状结构或核团异常振荡所致,起搏点定位迄今不清。
震颤常靠冲动来维持,外周传入干扰冲动变化可影响震颤,这依赖于干扰的大小和震颤周期的时程。其次,外周传入的干扰性冲动也能影响中枢自律性起搏器节律性放电所造成的震颤。
总之,特发性震颤可能由中枢振荡器而造成的。这可以解释部分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如震颤在快速活动中加重,相对缺乏静止性震颤。
11 诊断检查诊断:根据患者经常出现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饮酒后减轻,有家族史,不伴神经系统其他症状体征,应考虑特发性震颤可能。
1.震颤的临床分级?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特发性震颤研究组提出的震颤临床分级为5?个等级。
0?级:无震颤。
Ⅰ级:很轻微震颤(不易发现)。
Ⅱ级:易发现的幅度不到2cm?无致残性震颤。
Ⅲ级:明显的幅度2~4cm?部分致残性震颤。
Ⅳ级:严重的幅度超过4cm?致残性震颤。
2.特发性震颤诊断标准?美国运动障碍学会及世界震颤研究组织提出的特发性震颤诊断标准。
(1)核心诊断标准:
①双手及前臂动作性震颤。
②除齿轮现象,不伴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③或仅有头部震颤,不伴肌张力障碍。
(2)次要诊断标准:
①病程超过3?年。
②有家族史。
③饮酒后震颤减轻。
(3)排除标准:
①伴其他神经系统体征,或震颤发生前不久有外伤史。
②由药物、焦虑、抑郁、甲亢等引起的生理亢进性震颤。
③有精神性(心因性)震颤病史。
④突然起病或分段进展。
⑤原发性直立性震颤。
⑥仅有位置特异性或目标特异性震颤,包括职业性震颤及原发性书写震颤。
⑦仅有言语、舌、颏或腿部震颤。
实验室检查:血电解质、药物、微量元素及生化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1.CT、MRI?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对鉴别诊断有意义。
2.肌电图(EMG)可记录到4~8?Hz?的促动肌拮抗肌同步化连续发放活动,另有约10%患者表现为促动肌拮抗肌交替收缩。单运动单元分析显示电冲动是集合性或同步化的。震颤发作期间募集相中新募集的运动单元有异常高的瞬间20~50Hz?放电频率。
3.基因分析?对确诊某些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疾病有重要意义。
12 鉴别诊断特发性震颤鉴别诊断十分重要,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多在老年发病,此时期也是特发性震颤的多发年龄,因此许多特发性震颤被误诊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患者合并PD?几率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PD?患者亲属发生震颤至少是正常对照组2.5?倍,PD?合并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亲属发生震颤几率高达10?倍。说明特发性震颤与PD?虽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PD?震颤以静止性为主,可合并动作性震颤,常伴动作迟缓、强直、步态异常和表情少等。
2.甲亢和肾上腺功能亢进?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对肢体施加较大惯性负荷时,震颤频率可减少1?次/s?以上,特发性震颤无此表现,可伴食欲亢进、多汗、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神经兴奋性增高和甲状腺肿大等甲亢表现,伴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多血质等肾上腺功能亢进表现。
3.直立性震颤?表现站立时躯干和下肢姿势性震颤,可累及上肢,伴体态不稳和小腿痉挛(肌肉高频强直收缩所致),坐下或仰卧后缓解,行走时减轻。家族性震颤患者合并直立性震颤几率较高,PET?检查两者都有双侧小脑、对侧豆状核和丘脑功能异常,提示二者可能存在一定联系。与特发性震颤相比,直立性震颤频率(14~18?次/s)更快,用(氯硝安定,clonazepam)、加巴喷丁(gabapentin)可显著缓解。
4.小脑传出通路病变?主要是小脑底核及结合臂病变,表现上肢和下肢意向性震颤,常伴其他小脑体征如共济失调等。
5.中毒或药物引起震颤?通常为姿势性震颤合并运动性震颤,也可出现静止性震颤和意向性震颤,取决于药物种类和中毒严重程度。多数震颤累及全身,节律不规则,可出现扑翼样震颤,伴肌阵挛。
6.皮质震颤?为不规则高频(>7?次/s)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常伴运动性肌阵挛。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巨大体感诱发电位及体感反射增强。
7.红核及中脑性震颤?是静止性、姿势性及意向性震颤的混合体,震颤频率2~5?次/s。通常由红核附近病变(脑卒中或外伤)引起,影响一侧黑质纹状体及结合臂通路,导致对侧肢体震颤,本病常伴脑干和小脑病变其他体征。
13 治疗方案大多数特发性震颤患者仅有轻微的震颤,只有0.5%~11.1%患者需要治疗,症状明显者可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酒精?多数患者少量饮酒后震颤可暂时显著缓解,但随时间延长可能需加大饮酒量才能取得相同疗效,建议患者餐前或参加社会活动前少量饮酒以减轻震颤。
2.β肾上腺素能阻滞药?可通过阻断外周β2?受体起作用,普萘洛尔(心得安)能减轻震颤幅度,对震颤频率无影响,需长期服用。在特定情境下震颤明显者可预先临时应用,30~90mg,分3?次服;或用阿罗洛尔10mg,3?次/d。普萘洛尔(心得安)相对禁忌证包括:未得到控制的心功能衰竭;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等支气管痉挛疾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因普萘洛尔(心得安)可阻断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时正常肾上腺素能反应。少见副反应包括疲乏、恶心、腹泻、皮疹、阳痿及抑郁等,多数患者对普萘洛尔(心得安)能较好耐受,仍建议用药期间监测脉搏和血压,脉搏保持60?次/min?以上通常是安全的。
3.止痉和安定剂
(1)?扑米酮(扑痫酮):可减轻震颤幅度,不影响震颤频率,机制不明,用于减轻手震颤,对头部、舌震颤疗效不佳。ET?患者对此药常很敏感,不可按治疗癫痫用药,自小剂量50mg/d?开始,每2?周增加用量50mg/d,直至有效或出现副反应,通常有效剂量100~150mg,3?次/d。为提高用药顺应性,减少嗜睡副作用,建议睡前服用。20%~30%的患者服药后出现眩晕、恶心和姿势不稳等急性副反应,作用暂时,可逐步缓解,不影响继续用药。
(2)抗痫药加巴喷丁(gabapentin):用于特发性震颤治疗仍有争议。虽然数项开放研究提示gabapentin?能有效减轻震颤,但一项双盲对照研究未发现它比安慰剂疗效更好。
(3)神经安定剂:常用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等。最近研究认为(氯硝安定)可能有较好疗效,副作用主要是嗜睡。焦虑能够加重震颤,因此推测治疗机制可能与中枢镇定作用有关。
4.肉毒毒素A(BTXA)?可有效减轻肢体、软腭等震颤,减轻震颤幅度,对震颤频率影响不大。一项观察显示,手伸肌和屈肌注射BTXA?100U?治疗4?周,75%的患者震颤轻至中度缓解。须注意注射剂量和部位个体化。
5.其他
(1)氯氮平(clozapine):能有效缓解特发性震颤症状,由于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导致致命性感染,建议用药后6?个月内每周检查血细胞计数,以后每2?周复查。
(2)碳酸酐酶抑制剂醋甲唑胺(甲醋唑胺):能有效减轻震颤,尤其头部及言语震颤,平均最大剂量200mg/d,常见副反应如嗜睡、恶心、厌食、麻木及感觉异常等。
(3)钙离子拮抗药:氟桂利嗪(flunarizine)100mg/d,或尼莫地平30mg,4次/d,可减轻部分患者震颤,但疗效仍有争议。
(4)甲基黄嘌呤衍生物:过去认为茶堿(theophylsr)可诱发甚至加重病情,一项研究用茶堿4?周后震颤改善,需进一步证实。
(5)?千金藤定堿(左旋千金藤定堿):50~100mg,3?次/d。
国外推荐的治疗方案是,首先试用扑米酮(扑痫酮)50mg,晚间服,根据病情可增至125~250mg;必要时换用或合用长效普萘洛尔(心得安)40mg,早晨服,视病情适当增加剂量。
6.手术治疗?约80%的特发性震颤患者经过正规药物治疗,仍不能完全消除震颤,可尝试外科手术。包括:
(1)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最佳靶点是丘脑腹中核或腹外侧核,单侧丘脑毁损术可缓解90%以上患者震颤,安全有效,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偏侧震颤可应用。10%的ET?患者术后出现构音障碍、平衡失调、对侧肢体无力、认知障碍及癫痫等,亡率<0.5%,射频毁损较脑白质切断术和丘脑化学破坏术安全。
(2)深部脑 *** 术(DBS):是新的外科疗法,通过在丘脑腹中核埋植微型脉冲发生器,一般采用135~185?次/s?高频 *** ,脉冲60~120μs,波幅1~3V,干扰和阻断神经元电生理活动,控制震颤,不需毁损丘脑核。DBS?对静止性和姿势性震颤疗效优于动作性震颤,对肢体远端震颤疗效优于肢体近端及躯干,对头部及言语震颤疗效不佳。患者通常耐受良好,副反应包括感觉异常、构音障碍、平衡失调及局部疼痛等,多数可通过改变 *** 参数得以纠正;少数患者对 *** 产生耐受,需调整 *** 参数维持疗效。DBS?安全有效,可双侧 *** ,损伤程度小,长期副作用少。不足之处是费用昂贵,异物植入增加感染机会,需更换电池或其他组件,尚未明确最佳 *** 参数。
14 并发症部分特发性震颤老年患者有言语障碍。ET?患者存在肌张力障碍者占6%~47%。姿位性震颤在肌张力障碍中也很普遍,特别是书写痉挛。而在肌张力障碍中,有7%~23%伴发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常伴有头部和躯干震颤表现。在特发性震颤家族中,少数成员还可以发现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如抽动秽语综合征和不安腿综合征。确诊的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存在典型偏头痛的情况很普遍,另外也有伴恶性高热的报道。
15 预后及预防预后:震颤发病年龄与病情发展无关。有些研究认为特发性震颤始终保持稳定,没有进展,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始终缓慢进展,从无缓解。由于震颤造成劳动力丧失开始于发病10~20?年之后,发生率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长而增加。Koller报道18.3%患者因为震颤而影响工作,但因此提前退休的仅有5.9%,影响职业选择和更换职业的分别为5.5%和5.0%,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为3.5%,也有报道多达15%。
预防:有遗传背景的疾病,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6 流行病学特发性震颤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O.3%~1.7%,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大于4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增至5.5%,大于65?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10.2%。男女之间的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异。有文献报道芬兰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5.55%,70~79?岁为12.6%;美国密西西比州70~79?岁人群患病率是40~69?岁人群的10?倍。
17 特别提示1、心理治疗:首先要正视这个现实,不能怕人知道,使心情放平和。另外生活要规律,避免激动劳累,对病程有好处。
2、药物治疗:用药量根据病人的情况,震颤轻时可以服量低,或者间断服用,严重的就要持续服用。同时还应该服一些维生素类药物,比如维生素E、维生素C,对神经有保护、抗衰老的作用。
3、手术治疗:如果对药物治疗不理想,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和帕金森病的止颤治疗相同的。这种病不能根治,但是通过积极及时的治疗,能够控制病情延缓病程。
4、饮食调理:多吃抗动脉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葱等有降压抗血脂的作用,多吃五谷杂粮,品种越丰富对病情越好。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食品要限制,特别是油炸食品应该少吃。
5、生活注意:饮酒以后可以使症状减轻,但是一般也就维持2~4个小时,此后症状又会加重,所以饮酒不能治疗此病,反而使症状加重,应该严格限制。
6、加强锻炼:有这种病的老年人在康复期间应该注意尽量做一些体能锻炼,比如太极拳、体操。
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穴位 热府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取风池、廉泉。风池针向喉结,震颤深入2.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针1mi...
风池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取风池、廉泉。风池针向喉结,震颤深入2.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针1mi...
然谷时针捻转3周左右,以患者有酸麻胀重痛及局部跳动、震颤等感觉为度,以能放射至整个足底部为最佳,留针15...
龙渊时针捻转3周左右,以患者有酸麻胀重痛及局部跳动、震颤等感觉为度,以能放射至整个足底部为最佳,留针15...
龙泉砭法@穴位介绍3
金门穴
安神开窍,通经活络。
主治: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等痛症、痹证;癫痫;小儿惊风。
金门配人中、中冲,有醒神镇惊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痫,惊风。
金门配大椎、申脉、水沟、百会,治癫痫。
金门配合谷、太冲、百会,治急性头痛。
金门配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治下肢痿痹。
京骨穴
清热止痉,明目舒筋。
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痛;癫痫。
京骨穴配百会穴、太冲穴治头痛。
京骨穴配风池穴、天柱穴,有祛风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项强。
束骨穴
通经活络,清头明目 。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等头部疾患;腰腿痛;癫狂。
束骨配殷门、昆仑,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背痛,坐骨神经痛。
束骨配百会、肝俞,有清头目,调营血,平肝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束骨配大椎、风池、天柱,治颈项疼痛。
足通谷
清热安神,清头明目。
主治:头痛,项强;鼻衄;癫狂。
足通谷穴配大椎穴治项强;
足通谷穴配上星穴、内庭穴,有清热凉血通窍的作用,主治鼻鼽衄;
足通谷穴配章门穴、丰隆穴,有健脾胃,祛痰湿,安神志的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
至阴穴
正胎催产,清头明目。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至阴穴配风池、攒竹,有祛风邪、清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痛。
至阴穴配百会、合谷、涌泉,治胎位不正。
至阴穴配尺泽、迎香、太阳、合谷,治感冒。
至阴穴配风池、百会、太阳、太冲,治头痛。
涌泉穴
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熄风。
主治:
1、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病证;
2、头痛,头晕,目眩,失眠;
3、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症;
4、大便难,小便不利;
5、奔豚气;
6、足心热。
涌泉配大椎、水沟、十宣,治昏厥。
涌泉配百会、太冲、风池,治急性头痛。
涌泉配百会、劳宫、水沟、丰隆、太冲,治中风昏迷。
经常按摩刺激涌泉穴,使整个足底发热,可补肾健身,还可改善疲乏无力、神经衰弱。
然谷穴
益气固肾,清热利湿。
可泻热、消胀、宁神。现今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膀胱炎、糖尿病、破伤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然谷穴配肾俞穴、气海穴、志室穴治遗精;
然谷穴配肾俞穴、关元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
然谷穴配中极穴、血海穴、三阴交穴治阴痒。
然谷穴就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里食物更好消化的一个穴。推拿然谷,可以让人很快产生饥饿感,同时还能治疗过度饮食后的不适,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总之,每天坚持推拿然谷,能让人的胃口长开、肠道常清。
太溪穴
益肾清热、安神健腰。
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咳喘,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视力减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
配伍:
太溪穴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太溪穴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太溪穴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太溪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
太溪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
大钟穴
益肾平喘,调理二便。
主治:痴呆;癃闭,遗尿,便秘;月经不调,咯血,气喘;腰脊强痛,足跟痛。
大钟穴配中极、三阴交,有清热益肾的作用,主治尿闭。
大钟穴配神门、太溪,有滋阴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失眠。
大钟穴配定喘、肾俞、肺俞、膏肓俞,治肾虚气喘。
大钟穴配肾俞、关元、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水泉穴
通经调血、疏利下焦
主治:
水泉穴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妬乳,小便淋沥,疝气偏坠,腹中痛,目昏花,月经不调。
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有调经血,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配承山、昆仑,有舒筋活络壮骨的作用,主治足跟痛。
水泉配合谷、中极、三阴交、太冲,治经闭。
水泉配关元、归来、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水泉配三阴交、水分、肾俞、膀胱俞,治小便不利。
照海穴
养阴液,利下焦。
照海穴配合谷、列缺,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照海穴配中极、三阴交,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照海穴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
照海穴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
常用拇指指腹轻轻向下揉按照海穴,每次1~3分钟,有补肾、养肝、健脾的功效。
复溜穴
补益肾阴,温阳利水。
复溜穴配合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多汗,无汗或少汗。
复溜穴配肝俞、脾俞,有舒肝益肾,健脾除湿的作用,主治泄泻,水肿。
复溜穴配关元、足三里、肾俞、大肠俞,治肾虚泄泻。
用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推按复溜穴1~3分钟,可缓解腹泻、盗汗、四肢乏力、腰脊强痛。
交信穴
益肾调经,调理二便。
交信穴配百会、关元,有升阳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崩漏。
交信穴配水道、地机,有健脾胃,理胞宫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交信配关元、子宫、肾俞、照海,治阴挺。
交信配中脘、肾俞、天枢、足三里,治肾虚泄泻。
交信配大敦、阴陵泉、照海,治疝气。
弯曲拇指,用拇指指腹垂直揉按交信穴,有轻微酸胀感为宜,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先左后右,可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妇科疾病。
筑宾穴
益肾宁心、理气止痛。
筑宾穴配肾俞穴、关元穴治水肿;
筑宾穴配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
筑宾穴配承山穴、合阳穴、阳陵泉穴治小腿痿、痹、瘫;
筑宾穴配水沟穴、百会穴治癫、狂、痫证;
筑宾穴配鸠尾、中脘主治癫痫;
筑宾穴配膀胱俞、三阴交主治尿赤尿痛。
阴谷穴
益肾调经,理气止痛。
配肾俞、关元,有补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阳痿,小便难。
配曲池、血海、曲骨,有祛风除湿,理下焦的作用,主治阴痛,阴痒。
阴谷配关元、气海、肾俞,治淋证。
阴谷配关元、交信、三阴交,治崩漏。
阴谷配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阴陵泉,治小便淋沥不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