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治疗癫痫验方-中医治癫秘方
百合病的治疗
证见:精神、饮食、行动异于常人,如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眠,欲行不能走,饮食不能吃,寒热似有似无,精神恍惚心烦,或自言自语,口苦,尿赤。舌红,脉微数。
治法:清心润肺。
方药:
1.主方百合地黄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处方:百合、生地黄各30克,生牡蛎20克,花粉、石斛、糯稻根各15克,知母12克,浮小麦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甘百栀地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炙甘草9克,浮小麦30克,大枣7枚,炙百合12克,生地黄15克,首乌藤18克,鸡子黄2个(分冲),栀子6克,淡豆豉12克,莲子心3克,郁金12克,石菖蒲9克。水煎服。
痰热内扰型
证见:精神、行动、饮食皆失常态,头痛而胀,心中懊脓,卧寝不安,面红,舌尖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
方药:
1.主方黄连温胆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
处方:黄连1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竹茹2克,枳实9克,茯苓12克,知母10克,瓜蒌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头痛者加菊花12克;热盛伤阴者加百合、生地黄各20克。
2.单方验方除痰安寐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
处方:北柴胡、法半夏、炙青皮、枳实、龙胆草、栀子各10克,淡黄芩、竹茹各12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礞石30克(先煎),合欢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水煎服。 证见:精神、行动、饮食皆若不能自主,自汗,头昏,短气,乏力,少寐或多寐而睡不解乏。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治法益气安神。方药1.主方甘麦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浮小麦30克,大枣5枚,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百合20克,茯神15克,酸枣仁12克,龙齿(先煎)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
(1)明志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处方:石决明、草决明各30克,远志、蝉蜕、生牡蛎、川芎、疾藜各15克,菊花25克,荷叶10克。水煎服。
(2)柔意汤(许成吉等《中国中医秘书大全》)处方:炙甘草、大枣、白芍各6克,淮小麦、牡蛎各30克,百合、生地黄、龙齿、黑芝麻各12克,麦冬、柏子仁、竹茹、合欢皮各9克,陈皮2.4克。水煎服。
治疗肝硬化的药方由哪些药材组成?
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肝病,由各种病因长期损害肝脏,引起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纤维变。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临床上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症状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不适、上腹隐痛、轻微腹泻、肝脾轻度肿大等。失代偿期症状显著,主要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两大类临床表现,可见脾大、腹水、肝脏硬、出血、贫血等。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肝硬化属中医的“积聚”、“鼓胀”等范畴,在代偿期多属“积聚”,失代偿期多属“鼓胀”。积聚的发生主要关系到肝、脾两脏;气滞、血瘀、痰结是形成积聚的主要病理变化。鼓胀的病机重点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瘀血、水饮互结于腹中。治疗时,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在辨别虚实的基础上,灵活采用攻法和补法,或以攻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或攻补兼施。
方一软肝汤(姜春华经验方)
出处《临床中医家姜春华》
组成生大黄6~9克,桃仁9克,丹参9克,地鳖虫3~9克,鳖甲9克,炮山甲9克,黄芪9~30克,白术15~60克,党参9~15克。
功用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益气健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轻度腹水。
方解方中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地鳖虫逐瘀破结,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颇猛;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肿;炮山甲咸能软坚,性善走窜,鳖甲味咸气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阴退热,又可软坚散结,两药均对肝硬化肝脾肿大有较好治疗效果;佐以黄芪、白术、党参健脾益气之品,符合仲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旨”。上药共具攻补兼施,活血化瘀,软肝散结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并具有保肝作用,可使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明显减轻,促进肝细胞再生。丹参可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并能使肝脾肿大缩小变软。鳖甲能抑制肝脾结缔组织增生,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白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故能消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软肝煎(邓铁涛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老专家学术经验集》
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川萆薢10克,楮实子12克,菟丝子12克,鳖甲(先煎)30克,土鳖虫(研末冲服)3克,丹参18克,甘草6克。
功用健脾护肝,化症软坚。
主治早期肝硬化。
方解本方取四君子汤补脾气,健运脾阳以“实脾”;用川萆薢入肝胃两经升清降浊;加楮实子、菟丝子、鳖甲以养肝肾。病已及血分,故用土鳖、丹参以祛瘀活血。
药理四君子汤具有增强免疫、护肝作用;并可促进代谢,提高小鼠肝糖原的含量。鳖甲能抑制肝脾结缔组织增生,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丹参可改善肝脏微循环,且能清除自由基,保护肝细胞。
用法水煎服,每剂药煎二次,日二服。
方三苍牛防己汤(方药中经验方)
出处《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萃(第一册)》
组成苍、白术各30克,川、怀牛膝各30克,汉防己、大腹皮各30克。
功用健脾疏肝,活血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症见腹胀尿少,面色灰暗,下肢水肿,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数。
方解方以苍、白术补脾燥湿治其本:以川、怀牛膝益血活血,缓肝疏肝以利补脾;以汉防己、大腹皮行水利尿以治其标。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活血,行水之效。
药理苍术保肝,对鼠肝细胞损害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对肝脏蛋白质合成亦有明显促进作用。白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故能消肿。牛膝增强免疫,加速肝脏蛋白质合成能力。防己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能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亦有抑制作用,还可维护肝细胞的稳定性。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可连服2~3周。
方四消水丹(李昌源经验方)
出处《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萃(第一册)》
组成甘遂10克,枳实15克,沉香10克,琥珀10克,麝香0.15克。
功用行气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症见胁下痞块胀痛,腹胀,小便短少,大便秘结。
方解本方以甘遂泻腹水而破瘀血为主;辅以枳实破结气而逐停水;沉香降逆气而暖脾肾;佐琥珀利小便而通经络;麝香通诸窍而活血滞。上药装入胶囊,枣汤送服,其旨在顾护脾胃,免伤正气。诸药合用,气滞散则腹水消,气血脏腑可望恢复。
药理枳实理气消胀的功效与其增强小肠电活动的效应、兴奋胃肠平滑肌等药理作用有关。沉香所含挥发油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及胆汁分泌等作用。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空心胶囊,每次4粒,隔日1次,兑大枣汤空心平旦吞服。
方五丹金强肝散(杜雨茂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医名方》
组成丹参30克,郁金15克,三七12克,鸡内金15克,党参24克,茯苓30克,青黛12克。
功用清热活血,健脾益气。
主治早期肝硬化,属于正气方虚,湿热毒邪留恋及气血凝滞者。症见面色黯黑微黄似熏,唇紫,面肢轻度浮肿,右胁下隐痛不舒,腹胀不思食,小便黄而不利,脉细弦,舌淡红不鲜,苔白。
方解丹参活血养血,善消积聚,解毒止痛;郁金辛苦且凉,既能凉血破瘀,又可行气解郁,清热止痛;三七化瘀生新,止血止痛;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泻肝。此四味药俱可入肝,使气行瘀散,热清毒解,痛消而正安,为本方之主药。党参、茯苓、鸡内金甘平而淡,益气健脾,消利湿热,消积开胃,以之为佐,寓有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诸药合用,可使湿热、毒瘀俱祛,脾气健旺,化源充沛,肝复滋荣,以达肝强健脾之目的。
药理据近代药理研究,丹参、三七、青黛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单味丹参又有消肝脾肿大之功。茯苓可促进实验性肝硬变动物肝脏胶原蛋白降解,使肝内纤维组织重吸收。
用法共为细粉,每日2~3次,每次服3克,开水冲服。
方六臌胀黄疸方(金洪元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医名方》
组成茵陈15~20克,郁金12克,鸡内金10克,金钱草30克,生大黄3~6克。
功用清热利湿,理气化瘀。
主治肝硬化,湿热黄疸,伴腹胀,苔腻,便秘或出血者。
方解茵陈为清热除、利胆退黄之要药,用量宜重;郁金性寒味辛苦,入气分则行气解郁,入血分则凉血祛瘀,尤宜气滞血瘀之症;鸡内金有健脾开胃,运化水谷之功,能除脘腹胀满而助消化;金钱草清化湿热,利水解毒;大黄荡涤瘀热,推陈致新。全方合用,可收清利湿热,理气祛瘀之效。
药理茵陈促进胆汁分泌,且具有保肝作用,能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减轻肝细胞变性、坏。大黄为治黄疸要药,具有利胆退黄作用,能疏通胆小管及微细胆小管胆汁瘀滞,增加胆管舒缩,加强胆红素排泄及抑制溶血反应。金钱草抗炎利胆。
用法水煎服。
按语舌红少苔者加沙参10克、麦冬10克;胁痛而舌黯有瘀斑者,加茜草10克;胁痛兼胀者加青皮10克、川楝子10克;便溏不畅者,去大黄加木香10克、苡米30克。
方七活瘀消积汤(巴坤杰经验方)
出处《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
组成荆三棱(炒)10克,蓬莪术(炒)10克,青皮(炒)10克,枳壳(炒)10克,柴胡8克,郁金10克,当归10克,赤芍12克,鳖甲(醋制)15克,牡蛎(生用先煎)20克。
功用养血活瘀,疏肝止痛,软化肝脾。
主治多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化。症见:脘腹胀满,两胁胀痛,腹大青筋,或有少量腹水,面色黧黑,或见蜘蛛痣、肝掌,唇青舌瘀或舌质暗红,脉细涩。
方解方中三棱、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为君;当归祛瘀血,养新血;赤芍泻火降气,行血散瘀,合为养血泻肝,以辅主药治瘀之效;青皮疏理肝气,散结消滞;柴胡疏解肝郁,条达气机;郁金入胸膈,活血行气;枳壳走脘腹,宽中疏胀。四药为佐,体现气血相依,气行血行理论;鳖甲以柴胡引之,去胁下硬;牡蛎主心腹症瘕坚积,二药取其咸能软坚散结,佐助软化肝脾。
药理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肝内微循环,抑制肝纤维增生,防止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柴胡保护肝细胞,使胶原蛋白总量及Ⅰ、Ⅲ、Ⅳ型胶原和纤维粘连蛋白含量及其合成受到抑制,并有利胆作用。郁金可抑制肝损伤大鼠的肝脏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损伤修复,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提高血浆总蛋白含量。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方八软肝缩脾方(赵绍琴经验方)
出处《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
组成柴胡6克,黄芩10克,蝉衣6克,白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水红花子10克,炙鳖甲20克,生牡蛎20克,生大黄1克,焦三仙各10克。
功用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方解方中用升降散开通内外,平调升降,燮理气血。柴胡疏达肝胆之经气,解除肝气之郁结;黄芩苦寒,善清阳郁热,并清因诸郁而蕴生内热;水红花子除血滞、化水湿;焦三仙化积滞以疏导胃肠;鳖甲、牡蛎咸寒软坚以散瘀结。诸药合用,针对肝硬化早期多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收到调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之功效。
药理黄芩具有利胆、保肝作用,可显著抑制实验动物血清谷草、谷丙转氨酶。鳖甲能抑制肝脾结缔组织增生,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大黄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并具有保肝作用,可使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明显减轻,促进肝细胞再生;还可利胆退黄。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综合治肝汤(段英廉经验方)
出处《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
组成党参、黄芪、黑丑、杏仁、五味子、远志、干姜、桂枝、黄芩、蒲公英、丁香各10克,知母20克,生地黄35克。
功用清郁热,通经络,升降并调。
主治臌胀(肝硬化腹水)。症见形衰神疲,面色黯黑,睛黄唇紫,腹大如鼓,脉络怒张,手掌部见有赤色丝纹。舌苔厚腻,脉弦涩,重按无力。
方解方中远志、干姜、桂枝达肝郁;黄芩、蒲公英、知母清肝热且防止上药辛热之性;生地黄、丁香滋肾阴、温肾阳,扶助肾之功能;党参、黄芪补中气,健脾胃、升清阳;黑丑、杏仁利尿,疏利以降浊气。此乃升降相因,攻补兼施之意。妙用五味子酸敛养阴,且防辛散之药散发太过,散敛同用,固护正气。
药理党参具有保肝作用,可使四氯化碳中毒的小鼠肝细胞坏减轻,肝细胞间Disse腔胶原纤维显著减少。黄芪可明显减少大鼠肝脏中胶原蛋白的病理性沉积,对实验性肝纤维化肝硬化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黄芩具有利胆、保肝作用,可显著抑制实验动物血清谷草、谷丙转氨酶。生地对小鼠四氯化碳中毒型肝炎有保护作用,能防止肝糖原减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药方由哪些药材组成?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又称消化性溃疡。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返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溃疡的发生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呈慢性、周期性、节律性发作,多为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疼痛。此外可伴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吞酸”等的范畴。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总不外乎脾胃气机壅滞,升降失常、气滞血瘀为患。治疗原则以“理气止痛”为常法,兼以审证求因,辩证施治。根据寒、热、虚、实、在气、
在血的不同,分别施以温、清、补、泻、行气、活血等法。
方一金延桔槟汤加减(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组成金铃子10克,元胡索5克,香附10克,青陈皮各5克,枳壳10克,黄连2.5克,吴萸1.5克,乌贼骨10克,煅瓦楞12克,佛手片5克,炒五灵脂10克。
功用调血和气,疏肝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证属肝胃不和、气血瘀阻者。症见胃脘疼痛、呕吐酸水,空腹痛甚,口渴干苦、纳差、大便结、小便黄,舌边紫,苔中心黄腻,脉弦。
方解金铃子入肝,行气通滞;香附理气开郁,主入气分,行气之中兼行气中血滞,为气中血药;元胡索活血利气,主入血分,行血之中兼行血中气滞,为血中气药。以上三味配合,活血止痛,理气宽中;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与元胡索、香附、金铃子为伍,既能活血止痛和胃,又能舒肝理气;配以枳壳,消胀除满,通利大小肠;黄连、吴萸清火解郁行气;乌贼骨、煅瓦楞止酸;佛手宽胸除胀止痛;炒五灵脂活血化瘀。
药理延胡索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还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实验性胃溃疡。乌贼骨、煅瓦楞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黄连及小檗碱均具有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吴茱萸具有对抗胃溃疡,镇痛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温胆汤加味(步玉如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组成竹茹20克,生姜10克,法夏10克,茯苓16克,陈皮10克,生甘草6克,炒枳壳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
功用清化痰热,行气止痛。
主治胃溃疡,证属痰热郁阻者。胃脘胀闷疼痛,饥时减轻,食后加重,不喜按压。时有恶心、嘈杂、腹胀、口苦、不思饮、大便干溏不调。舌苔黄白相兼而厚腻,脉滑。
方解方中竹茹清热化痰;生姜、法夏降逆止呕;茯苓、陈皮健脾除湿;枳壳、元胡、川楝子行气止痛。
药理生姜可止吐,促进胃液分泌,抗溃疡。半夏能显著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液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对急性胃黏膜损伤有保护和促进恢复作用,促进胃肠运动,止呕。茯苓对大白鼠实验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可降低胃酸浓度。炒枳壳水煎液能明显促进小鼠胃肠蠕动。川楝子调节胃肠平滑肌,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化瘀生肌汤
出处《北京中医》
组成五灵脂6克,当归、延胡索各10克,没药5克,黄芪12克,珍珠末0.3克(冲服),冬虫夏草2克。
功用活血化瘀,益气生肌。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方解方中灵脂、当归、延胡索、没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黄芪补中益气,且有托疮生肌之用;配珍珠末生肌敛疡,促使溃疡面愈合;冬虫夏草大补阴阳之气。
药理五灵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镇静镇痛作用。延胡索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还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实验性胃溃疡。黄芪能降低胃液和胃酸分泌。珍珠末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如症状得到控制改服粉剂,每次服6克。早、午、晚饭前各服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按语胃返酸有烧灼感者,加海螵蛸、瓦楞子;神疲气短者加党参;嗳气频作者,加丁香、柿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加阿胶珠、艾叶炭、地榆炭。
方四肝胃百合汤(夏度衡经验方)
出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
组成百合15克,甘草6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川楝子10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
功用疏肝理胃,化瘀敛疡。
主治消化性溃疡,属肝胃气机失常,气血瘀阻,胃络损伤者。症见上腹部疼痛,吞酸嗳腐,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小而弦。
方解方中百合、甘草调中利气而扶土抑木;柴胡疏肝解郁,活血而止痛;黄芩性味虽属苦寒,但与辛温之乌药相配,能避寒凉之性而取苦降之用,以降胃气;丹参、郁金、川楝子活血通络调气。综观全方,从调畅肝的气机入手,以复其脾胃之升降,从而达到治肝安胃敛疡之功。
药理甘草有抗溃疡作用,可改善胃溃疡面环境、吸附盐酸、改变胃酸胃液浓度,并对胃平滑肌有解痉作用。柴胡有增强机体免疫、镇痛的作用。乌药可使麻醉犬在位肠肌蠕动加速、收缩增强。川楝子调节胃肠平滑肌,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黄芩明显拮抗乙酰胆碱所致回肠痉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钟乳石方(祝谌予经验方)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组成钟乳石30克,蒲公英30克,肉桂5克,黄柏10克,甘草6克。
功用暖脾温肾,清热燥湿,寒热并调。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证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脾胃不和者。
方解方中钟乳石甘温入肾,温阳以暖脾,安五脏,补虚损;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胃两经,温肾阳,暖脾土,除冷积,通血脉;黄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滋肾降火;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二经,清热解毒且有健胃作用;甘草甘平,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苦寒泻热,辛甘散寒,寒热并调,补虚扶正,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钟乳石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肉桂皮油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可缓解胃肠痉挛,起到止痛作用。蒲公英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作用。黄柏可增强家兔离体肠管收缩,保护大鼠实验性胃溃疡。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马勃散(丁启后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医名方》
组成马勃粉100克,鸡蛋壳100克,三七50克,瓦楞壳100克,青木香40克。
功用散瘀止血,行气止痛。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恶心呕吐,口苦吞酸,夜寐不宁,大便溏、色黑,小便黄,舌红苔黄腻。
方解马勃辛平,敛疮、止血、解毒;鸡蛋壳咸寒,化痰饮止痛,凉血止血;三七甘微苦温,止血散瘀,止痛;瓦楞壳甘咸平,化痰软坚,散瘀止痛;青木香辛苦寒,行气止痛,清热解毒,散结通郁。诸药合用,咸寒软坚,散瘀止血,行气止痛,故有止胃痛,愈溃疡的作用。
药理马勃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效用。鸡蛋壳、瓦楞壳有制胃酸作用。三七有很好的抗炎、镇痛、止血作用,可保护胃黏膜。木香能调整胃肠运动促进胃的排空;木香丙酮提取物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用法上药研末,日服3次,每次2~3克,三餐前空服。
方七寒热苦辛方(王文正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医名方》
组成熟附子12克,干姜9克,姜川连9克,连翘9克,苏叶9克,香附12克,儿茶3克,白豆蔻6克。
功用辛开苦降,调畅气机。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热互结、虚实并见之证。症见脘腹胀痛,痞满不舒。
方解药用姜附之热,温散阴寒之气,辛开宣达,以行运化之能;黄连、儿茶、连翘清其邪热,苦降胃中浊气,以调中州。二者并用,则寒而不凝,无苦寒败胃之虑,热而不耗,免辛热伤阴之嫌。又配苏叶、香附、白蔻,取香苏散之意,开胃助脾,调畅气机,平其寒热,健旺中气,复其升降之能。
药理附子能增强虚寒证患者衰弱的新陈代谢功能。干姜石油醚提取物和水提物均能对抗幽门性胃溃疡形成。连翘能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有显著镇吐作用。白豆蔻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故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溃疡散(吕承全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医名方》
组成紫河车粉60克,上肉桂10克,浙贝90克,地骨皮90克,海螵蛸90克,粉甘草30克。
功用补益温中,制酸敛疮,止痛止血。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脾胃虚寒、瘀血阻络者。症见胃脘疼痛,形体消瘦,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解紫河车益气补精血,用于虚损瘦弱、气血两亏者,为本方主药;上肉桂温中补阳、散寒止痛;浙贝清热化痰散结;地骨皮清虚热,止出血;海螵蛸可收敛止血,制酸敛疮;甘草补中健脾,缓急止痛。
药理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紫河车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肉桂有解除胃肠痉挛作用。浙贝具有阿托品样作用,可松弛平滑肌,减少分泌。海螵蛸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10克,每日3次。
方九甘草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黄连3克,半夏9克,人参9克,大枣12枚。
功用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脘痞腹胀,呕恶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舌苔白,脉弦细。
方解本方重用甘草为主药,调中补虚;人参、大枣补中益气;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寒热平调,降逆消痞。诸药合用,共奏补虚消痞之功。
药理甘草有抗溃疡、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干姜具有解痉镇痛、抗炎抗溃疡作用。半夏能显著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胃肠运动,抗实验性胃溃疡。人参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温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