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引起的癫痫如何治疗

围手术期抗癫痫药-癫疯病做手术后终身服药

但与现代神经外科相比,这种定位并不精准,更多是大致的

区域定位

随着

神经影像学

的进步,

脑肿瘤

定位诊断

不单纯

依据临床症状了,更多是依据影像学资料来准确定位肿瘤位置,而癫痫的定位诊断则更依靠脑电的记录,但是二者在具体的病例诊断和治疗中又是相互结合的。

例如最常见的脑

海绵状血管瘤

,主要临床表现有二种形式,一种是出血、另一种是

癫痫发作

。目前的倾向是由癫痫

外科医生

来主治。理由是单纯切除海绵状血管瘤并不能控制癫痫发作,癫痫形成的病灶多数情况下位置

海绵窦

血管瘤的周边,**染色区,并不在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本身,到底术中应该切除多少周边硬化的脑组织是需要医生术前和术中检查脑电来决定的,所以

功能神经外科

在处理海绵状血管瘤方面更有优势。

另一常见病例是

脑膜瘤

,脑膜瘤是

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位常见肿瘤,在手术前后均可有癫痫发作,多数情况下脑膜瘤是一边界清楚,有包膜的肿瘤,并不侵袭周边的脑组织,但是其中有5%-10%的病例,尤其脑膜瘤直径大于5CM以上的肿瘤,肿瘤内有不同程度的囊性变,周围的瘤床有水肿,肿瘤内的质地也有不均一性,这些均提示脑膜瘤有不同程度恶性化,易复发,手术完全切除的可能性减少,这些因素均可能会在术前或者术后出现癫痫发作。这部分肿瘤应该由功能神经外科医生来治疗,在切除脑肿瘤的同时也切除癫痫起源灶。

第三种情况是

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引起癫痫发作的,更多是生长缓慢的趋向良性的脑胶质瘤或者

神经节细胞瘤

。单纯切除脑胶质瘤并不能控制癫痫发作,建议功能神经外科医生来治疗这部分脑肿瘤。理由是功能神经外科医生对

脑区

的功能理解要优于普通的神经外科医生,结合脑电记录容易理解脑肿瘤影像外的癫痫起起源区的位置,扩大切除脑肿瘤的范围,也包括肿瘤周边的癫痫起源区。

脑肿瘤术后放疗引起的癫痫发作,尤其是以前的X-刀。我们建议脑肿瘤的放疗应该更精准,更有明确的放疗指征,尤其是选择

伽玛刀

更有优势,尽可能减少对脑周边正常脑组织的影像。放疗后导致脑组织中神经元数量的减少的,脑纤维化是放疗后癫痫的主要原因,而且这部分癫痫药物治疗更难控制,而且癫痫外科手术同样困难。

脑肿瘤后如何选择抗癫痫药物,主要是结合病人的情况来选择。

丙戊酸钠

早期应用有肝脏功能不全的风险、也有增加手术出血的风险,也可能增加体重,影响女性月经和生育。

曲莱

也可能出现

围手术期

低钠血症

开浦兰

也有术后情绪波动大的风险。但这些药物也均是临床抗癫痫的一线药物,如果术前没有癫痫发作,脑电检查没有影像痫样放电,并不主张用抗癫痫药物预防。只有出现二次以上的癫痫发作才能应用抗癫痫药物。

要与既往已经存在的癫痫区别,癫痫是神经系统第二大类疾病,任何疾病均可能同时存在有癫痫,如果出现抽搐,就应该及时到功能神经外科行脑电检查。如果确实存在有癫痫样放电,也应该慎重下癫痫的诊断,更多的围手术期的水电解质波动,也有会癫痫样放电波,应该结合临床,可以过一段时间再次复查脑电,由专科医生来下是否为癫痫的诊断。癫痫并不可怕,只有正确的诊断,会有正确的治疗方法的。

DBS疗法的围手术期的处理

1、术前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疾病

2、帕金森病患者术前病情评分: 分别在“开”状态下和和 “关”状态下由专人评分。评分方法可采用UPDRS评分(Unified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日常生活能力评分(Schwab and England of dailyliving Scale )和Webster功能评分。对药物效果不明确的患者应进行多巴胺试验。

3、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4、选择刺激靶点,制定手术方案

5、术前准备

(1)熟识病情,完成术前检查

(2)作好心理准备和精神护理

(3)交代手术中注意事项

(4)合理术前用药

(5)术前谈话 1、正确安装立体定向框架;

2、获得清晰的定位图像;

3、准确计算靶点坐标;

4、选择合理麻醉和体位舒适;

5、合理应用靶点功能定位;

6、植入刺激刺激,测试刺激效果和副作用。 1、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肢体活动变化。

2、术后常规复查MRI或CT,观察刺激电极位置,排除颅内出血。 如进行MRI复查,应关闭刺激器。

3、术后常规应用止血剂,预防性抗感染和抗癫痫治疗,继续服用术前抗帕金森病药物,除非术前剂量过大,原则上不提倡过早或过快减药。

4、术后要注意卧床休息2~3天。注意口腔卫生,对吞咽困难者,应防止误吸,定时翻身,预防肺部并发症。小便困难者留置导尿。

5、交代术后注意事项6、在术后一周~一月开启脉冲发生器,体外调控,选择合适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

6、术后3个月,对药物剂量和刺激参数进行调整,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