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上六畜治疗癫痫

惊风如何治疗-惊风癫痫怎么治疗

《本草纲目》上六畜治疗癫痫,相关内容如下:

《本草纲目》中治疗痫病的药物非常丰富,比如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五灵脂等。

具体情况如下:

1.龙胆泻肝汤:此汤药主要由龙胆草、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痫病和癫痫。

2.天麻钩藤饮:此汤药主要由天麻、钩藤、益母草、山栀、石决明、夜交藤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活血、补益肝肾、平肝熄风等功效,可治疗慢性痫病和癫痫。

3.五灵脂:五灵脂是比较常见的中药,其药性温、味甘,归属肝、脾经,具有行血止痛、祛风、化痰、镇痉等作用,可治疗小儿惊风、五痫、癫疾等病症。

除以上常见的药物外,还有其他药物可治痫病,例如厚朴杏仁甘草汤。

中医认为痫病是由于肝风内动、痰火内蕴、肝肾不足等因素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中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滋阴清热、祛风化痰、健脾开胃等不同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痫病。如果有用药需求,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相应的药物,以免造成身体不适。

总体而言,癫痫这类疾病的治疗需要经过全面的中医诊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涉及到诸多因素。所以,对于癫痫等严重疾病的治疗,更推荐在现代医疗条件下,通过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来进行。

儿科常见病症惊风怎样治疗?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病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

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癫痫外,还有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脑外伤、脑瘤等。

(一)急惊风概述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本病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熄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豁痰有芳香开窍,清火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治风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

治疗1.风热动风证症状发热骤起,头痛身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宁,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方一银翘散加减来源《温病条辨》组成金银花12克,连翘9克,薄菏3克,防风9克,蝉蜕3克,菊花9克,僵蚕3克,钩藤6克。

功效疏风清热,熄风止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金银花、连翘、薄菏疏风清热,防风、蝉蜕、菊花祛风解痉,僵蚕、钩藤熄风定惊。另加服小儿回春丹以清热定惊。

按语喉间痰鸣者,加竹黄、瓜蒌皮清化痰热;高热,便秘、乳蛾红肿者,加大黄或凉膈散釜底抽薪。以往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感冒发热初起,宜加服紫雪散以防惊厥发作。

2.气营两燔证症状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欲饮,神昏惊厥,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脉数有力。方一清瘟败毒饮加减来源《疫疹一得》组成连翘12克,石膏9克,黄连9克,黄芩9克,栀子6克,知母6克,生地9克,赤芍9克,玄参6克,丹皮9克,石决明9克,钩藤9克。

功效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清气透热,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参、丹皮清营凉血,羚羊角、石决明、钩藤熄风平肝。

按语神志昏迷加石菖蒲、郁金,或用至宝丹、紫雪丹熄风开窍;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呕吐加半夏、玉枢丹降逆止吐。

3.邪陷心肝证症状高热烦躁,手足躁动,反复抽搐,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识昏迷,舌质红绛,脉弦滑。方一羚角钩藤汤加减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羚羊角1.5克,钩藤9克,僵蚕3克,菊花9克,石菖蒲3克,川贝母6克,广郁金1.5克,龙骨9克,竹茹9克,黄连9克。

功效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羚羊角、钩藤、僵蚕、菊花平肝熄风,石菖蒲、川贝母、广郁金、龙骨豁痰清心,竹茹、黄连清化痰热。同时,另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按语热盛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便干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4.湿热疫毒证症状起病急骤,突然壮热,烦躁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方一黄连解毒汤加味来源《肘后方》组成黄芩9克,黄连9克,黄柏6克,山栀6克,白头翁6克,秦皮6克,钩藤6克,石决明9克。

功效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山栀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白头翁、秦皮清肠化湿,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

按语舌苔厚腻,大便不爽加生大黄、厚朴清肠导滞,泻热化湿;窍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频繁抽风加紫雪丹平肝熄风;呕吐加玉枢丹辟秽解毒止吐。

5.惊恐惊风证症状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惊跳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乱不齐。方一琥珀抱龙丸加减来源《活幼新书》组成琥珀1克,朱砂1克,金箔少量、胆南星6克,天竺黄3克,人参6克,茯苓6克,淮山药9克,甘草6克,菖蒲3克,钩藤9克,石决明9克。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琥珀、朱砂、金箔镇惊安神;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人参、茯苓、淮山药、甘草益气扶正;菖蒲、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开窍。

按语抽搐频作加止痉散熄风止痉;气虚血少者加黄芪、当归,白芍、酸枣仁益气养血安神。

(二)慢惊风概述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

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系脾胃受损,土虚木旺化风;或脾肾阳虚,虚极生风;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生风。

本病的治疗,以补虚治本为主。土虚木旺,治以健脾平肝;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阴虚风动,治以育阴潜阳。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活血通络,化痰行瘀之法。

治疗1.土虚木亢证症状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阵阵抽搐,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肠鸣,舌淡苔白,脉细弱。方一缓肝理脾汤加减来源《医宗金鉴》组成党参6克,茯苓6克,白术9克,山药6克,扁豆9克,炙甘草6克,煨姜3克,桂枝6克,白芍9克,钩藤6克。

功效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煨姜、桂枝温运脾阳,白芍、钩藤平肝熄风。

按语阳虚寒盛去桂枝,加附子、肉桂温补脾肾;腹泻不已加诃子、肉豆蔻、乌梅炭敛肠止泻;方颅发稀,夜寐哭闹不安,加生牡蛎、生龙骨平肝潜阳。

2.脾肾阳虚证症状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方一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来源《证治准绳》组成党参9克,黄芪9克,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1.5克,肉桂2克,川椒3克,炮姜3克,灶心土3克。

功效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补脾气,炮附子、肉桂、川椒、炮姜、灶心土温阳救逆。

按语抽搐频频加龙齿、钩藤平肝熄风;阳气回复后改用理中地黄汤或可保立苏汤,以阳中求阴,使阴阳维系,阳生阴长而搐定。

3.阴虚风动证症状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震颤瘛疚,或肢体拘挛,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光无苔,质绛少津,脉细数。方一大定风珠加减来源《温病条辨》组成鸡子黄6克,阿胶6克,地黄9克,石斛6克,麦冬9克,龟板5克,鳖甲3克,牡蛎9克。

功效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鸡子黄、阿胶、地黄、石斛、麦冬滋阴养血,龟板、鳖甲、牡蛎潜阳熄风。

按语阴虚潮热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痉散熄风止痉;强直瘫痪者,加全蝎、蕲蛇、乌梢蛇、地龙、白僵蚕搜风剔邪,但风药多燥,故宜佐养血润燥之品。

4.肾精亏损证症状由解颅、佝偻病等病导致,并伴有肢体抽搐,斜视凝视,一时性失言失聪或局部颤动,抽出过后,恢复常态,舌淡嫩,脉沉弱。方一地黄饮子加减来源《丹溪心法》组成熟地9克,山萸肉6克,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炮附子1.5克,五味子3克,麦冬6克,石斛6克,石菖蒲3克,远志3克。

功效固本培元,益阴潜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熟地、山萸肉滋养肾阴;巴戟天、肉苁蓉、炮附子温补元阳;五味子、麦冬、石斛滋养肺阴;石菖蒲、远志宁神开窍化痰。

按语抽搐频繁者,去附子,加全蝎、地龙、天麻、龙齿、钩藤平肝熄风止痉;肢体强直瘫痪者,加当归、红花、鸡血藤养血活血。

◎第五章耳鼻喉科常见病症实用奇方名药中华实用方剂大典丛书◎第五章耳鼻喉科常见病症实用奇方名药第五章耳鼻喉科常见病症

如何治疗小儿惊厥?

相信你的脑中有无数个疑问:小儿惊厥?这是什么病症?得了小儿惊厥要怎样去治疗这种疾病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治疗小儿惊厥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儿惊厥简介

惊厥,也叫惊风、抽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症,特别是3岁以内的宝宝更为多见。这种病症是由于大脑的器质和功能异常所致。惊厥发作的典型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同时发生全身或区域性的强直性***僵直***或阵挛性***抽动***的面部及四肢肌肉的抽搐,多伴有双眼上吊,凝视或斜视、口吐白沫、屏气、面部青紫,部分患儿还出现大小便失禁。发作时间由数秒到数分钟。抽搐停止后多进入睡眠状态。小儿惊厥的发病率很高,约5~6%的宝宝曾有过一次或多次惊厥。惊厥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危及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而且也影响宝宝智力发育和健康。

惊厥通常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性惊厥也称为热性惊厥,它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在婴幼儿更为多见,好发年龄为6个月~5岁,以9个月~20个月为高峰,其发病率约为2%~4%,在欧美为2%~5%。热性惊厥大多由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其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多伴有双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面肌或四肢肌强直,痉挛或不停地抽动。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几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严重的热性惊厥可遗留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非感染性惊厥也称为无热惊厥,它常见于代谢性疾病、营养障碍性疾病***如氨基酸代谢性疾病、苯丙酮尿症、低钙、低钠、高钠、低钾、低血糖、维生素B6依赖症***;各种中毒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先天畸形、外伤等***、癔病、癫痫等。此类疾病通常不发热,但有时因惊厥时间较长,也可以引起体温升高。此时发热为惊厥的后果而不是原因,一般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寻找疾病的原发灶和病因后,热性惊厥和无热惊厥不难鉴别。

小儿惊厥的型别

妈妈们理解了小儿惊厥的病理和病因后,可以从宝宝的惊厥表现来分辨惊厥的型别,从而做出正确的处理。临床上根据小儿病因病理,一般将小儿惊厥分为四种类型:

1、局限阵挛型--以同侧单或双肢体局限性阵挛性抽动为特征,但无定位意义,多不伴意识丧失。多见于早产儿。

2、多灶性阵挛型--以多个肢体振幅小、频率l~3次/秒为特征,可由一侧肢体转到另一侧肢体,多伴有意识丧失。常见于颅内疾病或某些代谢异常等。

3、轻微型--新生儿惊厥最常见的型别,表现为凝视、斜视、眨眼运动、吸吮、咀嚼样口-颊-舌运动、单一肢体震颤、固定或四肢踩踏板或划船样运动、以及呼吸暂停发作等。

4、强直型--为全身或四肢强直性痉挛***伸直或僵硬***。提示病情严重,有脑器质变,需与去大脑强直和角弓反张鉴别。去大脑强直表现为四肢和躯干伸直,瞳孔散大、两眼球向下移动,常为脑衰竭的终末体征。角弓反张表现为背部持续后弓,见于胆红素脑病、破伤风及某些氨基酸代谢紊乱。

治疗小儿惊厥的方法

发现宝宝有小儿惊厥症状,及时做出处理和治疗是很重要的。下面有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如果你的宝宝有小儿惊厥的症状,可“对症下药”。

出现惊厥时,应立即将患儿平卧,解松领扣,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易于流出,以免引起窒息。若出现窒息时,应立即吸出呼吸分泌物,施行人工呼吸。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腔内上、下齿之间***如没有压舌松,可用铝匙柄外面裹以手帕***,以防舌被咬伤。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对患儿的 *** ,惊厥发作不可 *** 患儿,不可将患儿抱起或高声呼叫。

患儿如有发生高热,应给以物理或药物降温。如惊厥发作时间较长,无论有无紫绀,均应给以吸氧,以减轻脑缺氧。惊厥发作时,禁忌任何饮食,包括饮水。待惊厥停止、神志清醒后根据病情适当给以流质或半流质。必要时可用针刺入中、合谷等穴位。

迅速送医院就医,并向医生反映抽痉开始时间、抽痉次数、持续时间、抽搐部位、两眼有否凝视或斜视、大小便有无失禁以及解痉后有无嗜睡现象等,以便诊断和处理。

小贴士:及时退烧是防止高热惊厥出现或反复发生的制胜法宝。当宝宝体温超过38.5℃时,妈妈就要及时为宝宝采取降温措施,尤其是曾发生过高热惊厥的宝宝。

1.物理方法降温:可以用20℃左右的凉水毛巾溼敷宝宝的头部。此外,买些冰垫放在冰箱最冷的地方,一发热就敷在头上或其他大动脉的地方,如脖子下、大腿根等地方。同时,高热不退时还可以洗温水澡,全身用温水擦拭,促进外周血管扩张,利于热量散出。

2.药物退热:家中应常备宝宝退热药,如美林、泰诺等。当物理降温法没有效果时,要及时用药物降温,也可以二者同时进行。另外,服药后还应多喝温水,以利出汗排热。如果在家中不能退热,要及时去医院。

""的人还:

惊风的治疗药方由哪些药材组成?

惊风又称“惊厥”,俗名“抽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证,可由多种原因及多种疾病引起,临床上出现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或意识不清症状者,均归属于惊风的范畴。一般以1~5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七岁以上则逐渐减少。发病时往往症情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常能威胁到小儿生命。

方一定风丹

出处《中国医学杂志》

组成生乳香10克,生没药10克,朱砂2克,全蜈蚣1条,全蝎3克,双钩藤10克。

功用定惊安神,熄风止痉。

主治小儿急惊风。

方解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朱砂安神定惊;全蝎、蜈蚣熄风止痉;钩藤镇肝熄风止痉。

药理乳香有镇痛、消炎、升高白细胞、促进伤口愈合、祛痰的作用;没药有抑菌、降脂作用;朱砂能降低大脑中枢神经兴奋性,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全蝎、蜈蚣有明显抗癫痫、抗惊厥作用;钩藤有降压、镇静、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共研为细末,每次冲服0.3克。亦可置其口中,乳汁送下。

方二定风散

出处《河南中医》

组成生石膏24克,天竺黄18克,胆南星12克,朱砂9克,蜈蚣20条。

功用清热泻火,豁痰开窍,定惊熄风。

主治小儿急惊风。

方解石膏清热泻火;天竺黄、胆南星化痰开窍,清热定惊;朱砂安神定惊;蜈蚣熄风止痉。

药理天竺黄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提高痛阈强度优于消炎痛;朱砂能降低大脑中枢神经兴奋性,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全蝎、蜈蚣有明显抗癫痫、抗惊厥作用;胆南星有祛痰及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

用法研为细末,根据年龄酌量服用。定风散内朱砂,因含汞不宜煎煮,长期服用时,剂量宜小,以免蓄积汞中毒。

方三人参汤加味

出处《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组成人参9克,干姜2克,白术6克,茯苓8克,炙甘草5克,山药6克,扁豆5克,薏米8克,天麻5克,钩藤6克,地龙5克。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平肝熄风。

主治小儿慢惊风。

方解用白术培脾土之虚,人参益中宫之气,干姜散胃中之寒,甘草缓三焦之急也。且干姜得白术,能除满而止吐;人参得甘草,能疗痛而止痢。方中炙甘草、干姜温中散寒;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米健脾益气,除湿止泻;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药理人参汤(《伤寒论》理中丸)能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促进醋酸型胃溃疡愈合。能降低胃液中游离盐酸浓度,减轻黏膜侵蚀和减少胃蛋白酶激活,对胃溃疡的发生起保护作用。对脾胃阳虚型低血压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血压作用。本方现代主要运用于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慢性结肠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证属中焦虚寒者,为本方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平肝熄风的功能提高了一定的药理依据。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麻翘石膏汤

出处《新疆中医药》

组成麻黄6克,生石膏20克,连翘20克,金银花20克,大贝母20克。

功用解表清里泄热。

主治急惊风证见发热,怕冷,咳嗽,流涕,心痛抽风,白苔或黄苔,纹红紫,脉浮数。

方解麻黄解表邪,石膏清里热,大贝母泄降,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蜂蜜、白糖润肠缓下,以泻里热。并能补虚解热、强心等。综合起来,有解表清里,泄热之效。

药理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有环己六醇、黄酮类、皂苷鞣质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作用,对多种细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川贝含贝母碱、西贝母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降低血压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用法一剂药煎两遍。合在一起,加白糖、蜂蜜各30克。一岁内小儿,分六次服;1~8岁,分五次服,3~6岁,分四次服,6~9岁,分三次服,9~12岁,分二次服。

方五麻翘石膏汤加服蝎蚕珀牛散

出处《新疆中医药》

组成蝎蚕珀牛散(蝎牛散):全蝎15克,僵蚕15克,琥珀5克,天麻15克,川贝母18克,牛黄1.2克,麝香0.6克,梅片0.6克,赤金16张。麻翘石膏汤见方四。

功用泄热豁痰,清热解毒,镇惊安神,平肝熄风,镇疼解痉,通络开窍。

主治急惊风证见后脑部剧疼,脊背和四肢酸痛。

方解方中以全蝎、僵蚕、天麻镇静解痉;以琥珀,赤金养心安神,平肝镇惊;以梅片、麝香、川贝母、牛黄泄热豁痰,通络开窍。

药理僵蚕醇有催眠、抗惊厥作用;琥珀酸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天麻能使小鼠自发性活动明显减少,可抑制或缩短实验性癫痫的发作时间;牛黄有解热、镇静、抗惊厥、降压、抗炎、止血、降脂作用;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小剂量兴奋,大剂量则抑制。

用法恶心呕吐,抽搐不安时,可刺少商,曲池,合谷。共为细末。1岁内小儿,每服0.1~0.3克;1~3岁;每服0.15~0.5克;3~6岁,每服0.3~0.6克;6~9岁,每服0.5~1克;9~12岁,每服0.6~1.2克。1日3次,开水送下。

方六麻翘石膏汤加服青蝉散

出处《新疆中医药》

组成青蝉散:大青叶30克,蝉蜕30克。麻翘石膏汤见方四。

功用清热化痰,定惊熄风。

主治小儿惊风抽搐,高热昏迷,头疼发冷等证。

方解青蝉散用大青叶,清热解毒;用蝉蜕,熄风镇惊,平肝解痉。

药理蝉蜕有抗惊厥、解热的作用。大青叶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乙肝表面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亚甲型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显著的抗白血病作用。

用法共为细末。1岁内小儿,每服0.3~0.6克;1~3岁,每服0.5~1克;3~6岁,每服0.6~1.2克;6~9岁,每服1~2克;9~13岁,每服1.5~3克。一日三次,开水送下。

方七银葛桂枝汤

出处《新疆中医药》

组成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大青叶20克,葛根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僵蚕10克,蝉蜕10克,生甘草3克,生姜10克。

功用清热解毒,熄风解痉,镇惊安神,解表散邪。

主治小儿急惊风证见昏迷不醒,头向后背,口张不开,脖项强直、硬,高热谵语,烦躁不安,发惊抽搐。

方解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葛根、桂枝发表解肌,祛风解痉;僵蚕、蝉蜕熄风解热;生姜解表和胃;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生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蝉蜕、葛根有明显解热、解痉作用。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有环己六醇、黄酮类、皂苷鞣质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作用,对多种细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大青叶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乙肝表面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亚甲型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显著的抗白血病作用;僵蚕醇有催眠、抗惊厥作用;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免疫力、镇痛、解痉的作用。

用法配合刺十宣,大椎。一剂药煎两遍,合在一起。1岁小儿,分6次服;?1~3岁?,分5次服;3~6岁,分4次服;6~9岁;分三次服,9~12岁,分2次服。

方八蚕蜈雄星散

出处《新疆中医药》

组成僵蚕6克,全蝎6克,蜈蚣6克,雄黄6克,胆南星6克,蝉蜕6克,天竺黄6克,麝香0.6克。

功用泄热豁痰,平肝镇痉,安神定惊。

主治急惊风证见一直高热不减,或是一阵一阵发高热,纳呆。

方解本方用僵蚕、全蝎、蜈蚣镇痉解毒;用雄黄、蝉蜕平肝安神;用南星、麝香、天竺黄泄热豁痰,开窍通络。

药理僵蚕醇有催眠、抗惊厥作用;全蝎、蜈蚣有明显抗癫痫、抗惊厥作用;雄黄体外对金**葡萄球菌有100%的杀灭作用,也可杀灭大肠杆菌;天竺黄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提高痛阈强度优于消炎痛;胆南星有祛痰及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小剂量兴奋,大剂量则抑制;蝉蜕有明显解痉作用。

用法可刺少商,大椎,十宣。共为细末。1岁内小儿,每服0.15~0.3克;?1~3岁?,每服0.3~0.5克;3~6岁,每服0.5~1克;6~9岁,每服0.6~1.2克;?9~12岁?,每服0.7~1.5克。每4小时服1次,开水送下。

方九参麝樟脑散

出处《新疆中医药》

组成红丽参8克,樟脑3克,麝香0.9克。

功用益气固脱。

主治急惊风证见脉快无力,并且乱,大囟门膨胀,眼斜视,眼皮下垂,瞳孔散大,或左右瞳孔大小不等,口眼歪斜,腹泻等时。

方解红丽参、樟脑强壮健脑;麝香气味香窜可以芳香开窍。

药理三药可以强心兴奋,亢进脑中枢之机能,消除脑中枢之抑制状态。

用法可剌人中、印堂、合谷、隐白。共为细末。1岁内小儿,每服?0.15~0.3?克;?1~3岁?,每服0.3~0.6克;3~6岁,每服0.4~0.9克;6~9岁,每服0.5~1克;9~12岁,每服1~2克。1日3次,开水冲服。

方十朱冰散

出处《新疆中医药》

组成朱砂0.5克,冰片0.9克,薄荷冰0.6克,生甘草3克。

功用醒脑通窍,安神镇静。

主治急惊风证见脉快无力,并且乱,大囟门膨胀,眼斜视,眼皮下垂,瞳孔散大,或左右瞳孔大小不等,口眼歪斜,腹泻等时(同方九)。

方解方中冰片,芳香去秽,通窍启闭;薄荷冰、朱砂镇心安神;生甘草补虚清火。

药理朱砂能降低大脑中枢神经兴奋性,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冰片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锌能治疗急慢性炎症。

用法共为细末。1岁内小儿,每服0.15~0.3克;1~3岁,每服0.3~0.6克;3~6岁,每服0.4~0.9克;6~9岁,每服0.5~1克;9~12岁,每服1~2克。1日3次,开水冲服。

方十一附星散

出处《新疆中医药》

组成白附子6克,天麻6克,天南星6克,防风6克,白芷6克。

功用通阳散寒,祛风辟秽,开窍涤痰,熄风导滞。

主治急惊风证见小儿昏迷,不省人事,口眼歪斜,手足抽动。

方解白附子辛温散寒,温发阳气;天麻,南星涤痰启闭,熄风除湿;防风,除风解热;用白芷辟秽开窍。

药理白附子有明显的镇静、抗惊厥及镇痛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天麻能使小鼠自发性活动明显减少,可抑制或缩短实验性癫痫的发作时间;天南星具有祛痰、抗惊厥、镇静及镇痛作用;白芷有抗菌、抗真菌、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抗癌、降血压的作用。

用法可刺人中,印堂。共为细末。1岁内小儿,每服0.15~0.3克;1~3岁,每服0.3~0.6克;3~6岁,每服0.4~0.9克;6~9岁,每服0.5~1克;9~12岁,每服1~2克。一日三次,开水冲服。

方十二抱龙丸

出处《新疆中医药》

组成抱龙丸(片玉心书方):胆南星15克,天竺黄3克,雄黄1.5克,辰砂3克,老琥珀0.9克,牛黄0.3克,麝香0.15克。

功用化痰开窍,清热醒神。

主治急惊风证见昏睡喘促,痰声漉漉,抽搐。

方解牛黄清热开窍;麝香开窍醒神,通经活络;朱砂清心镇静,安神解毒;琥珀镇惊安神;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雄黄祛痰。

药理牛黄有解热、镇静、抗惊厥、降压、抗炎、止血、降脂作用;琥珀酸具有中枢抑制作用;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小剂量兴奋,大剂量则抑制;天竺黄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提高痛阈强度优于消炎痛;胆南星有祛痰及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雄黄体外对金**葡萄球菌有100%的杀灭作用,也可杀灭大肠杆菌;辰砂能降低大脑中枢神经兴奋性,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用法共为细粉,将生甘草用雪水熬膏,投入药粉为丸,如皂角子大,黄腊色。1~3岁,每服三分之一丸至二分之一丸;3~6岁,每服二分之一丸至一丸。一日服二次,开水送下。在潮时用灯心,竹叶汤或薄荷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