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动开颅手术连麻药都不打,这是传说还是真的?

古人有没有癫痫治疗-古代人一般得什么病

小编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古人懂开颅手术,连麻药都不打,这是开玩笑还是真的??

在古时,医疗并不发达,在我国东汉时期,华佗成功造出来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华佗在世时,也接触过?开颅手术?,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中,华佗因为要给曹操进行开颅手术,遭到了曹操的猜疑,觉得华佗是在开玩笑想害他,因此华而丧命。在大汶口文化遗址、印加文明遗址、古埃及遗址等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几千年前的史前社会,人类就已经进行了开颅手术,当时人们将这一手术称为是?环钻术?,就是人的头颅上方,用圆锯钻个孔,这样确实也能缓解病头痛,因为手术带来的疼痛已经覆盖了原本的头痛,并且因为医疗技术不发达,和卫生环境不合格的原因很容易感染。如果?环钻术?后,人还能大难不的活着,就会用石头、果壳、金银等东西覆盖在孔上,但是人体也会因为感染陷入新的问题中,最终还是会因为去。

根据考古学家发现的头骨证据,最早的?环钻术?可以追溯到中石器时代,也就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出现在北非,乌克兰和葡萄牙。《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同样记载了和?环钻术?相关的内容,其中一篇文章就推荐这种手术来预防和颅骨骨折相关的并发症。而在南美,特别是秘鲁,考古学家在秘鲁还发现了一个被大面积破坏的颅骨,可是骨头的痊愈表明这位做了环钻手术的病人当时活了下来。

也就是说,1000年前秘鲁古代医生就能够操作颅骨手术,在没有杀菌和的条件下,用简单工具打开头骨,治疗一系列头部疾病,并且成功率较高。公元14至16世纪间,?环钻术?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普及度和精确度,?环钻术?此后的发展,让部分学者认为,它是神经外科手术的先驱,医学史学家往往将18世纪称为?钻孔世纪?。这是因为,当时欧洲的外科医生对这类手术非常感兴趣。

据说,18世纪的?环钻术?首先用在治疗动物上,兽医会对家畜进行这种手术,以治疗各种感染或肿瘤切除,医生们则用?环钻术?治疗脑震荡和脑部炎症。然而,到了18世纪末,医学界对这种手术方法的用处和害处,还是意见不一致,到了19世纪,?环钻术?时兴时衰。现在,?环钻术?已经让位于复杂的开颅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完全失宠。

1979年和1983年,Feilding两次竞选英国国会议员,都要求国家卫生局(NHS)向英国公民提供这种治疗手段。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环钻术?甚至成为了一种热潮,使得包括著名神经外科医生Laurence Watkins在内的专业人士不得不发表声明,告诫人们不要在家里尝试这种手术,因为危险非常大,一不小心就会丧命。由于年代太过遥远,加上考古成果里缺乏有效的文字记录,专家们也只停留在了猜测阶段。

小编认为,这也仅仅只是猜测,毕竟不打麻药,就在脑袋上钻个洞做开颅手术,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这是得有多么强大的毅力和忍耐力才能受下来。

古代各种针刺法解析

焠刺

方法

“焠刺者,刺燔针则以痹也。焠,火灼之意。燔针,即火针,是用烧红的针,迅速剌入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焠刺的操作是先在患处皮肤消毒,左手固定所取腧穴部位,右手持针,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刺入,然后立即退出,随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临床应用

焠刺法,主要用于治疗瘰疬和疖、痈、疽、皮肤病及风寒湿痹等证。

巨刺

方法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巨刺是根据经络气血阴阳相贯,左右倾移,上下互调而采用的一种选穴针刺方法。巨刺时,一般在与患侧相对应的健侧,部位相应,经络相应,经穴相应的部位取穴和针刺。另外,《内经》所载缪刺法,也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法,所不同的是,巨刺是刺其经,而缪刺是刺其络。一般而言,巨刺法为,左侧有病,取右侧的经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的经穴。缪刺法:取各有关的经脉在四肢端的井穴(四末为阴阳之大络)及皮肤部出现郁血的络脉。

临床应用

巨剌主治肢体疼痛及功能障碍,如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肩凝症、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缪刺主治中风、中暑、昏厥、急性热病等。

毛刺

方法

“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是以针浅刺皮肤的一种刺法,现代用皮肤针。刺时宜如雀之啄食,连续轻叩,根据病变大小,反复刺至皮肤轻度充血即可,不要使其出血。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慢和皮肤病,如头痛、高血压、近视、痛经、肋间神经痛、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着痹、扁平疣、斑秃等。

大泻刺

方法

“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是以针代刀,切开引流,破痈排脓的刺法。目前已为外科手术刀所代替。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脓肿的切开引流、排脓放血、泻水等

分刺

方法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是指针刺肌肉之间,以治疗肌肉病变的.一种刺法。由于古人将深部近骨处的肌肉叫分肉,故称“分刺。其操作方法是将针深刺入肌肉之间,使之得气。此外,用圆针揩摩分肉,也属分刺。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肌肉的痹证、痿证,如肌肉萎缩、痉挛、肌纤维颤动、肌筋膜炎、肌肉外伤等。

络刺

方法

“络刺者,刺小络之血也。是浅刺体表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方法。又称“刺络。工具有三棱针、皮肤针等,具体针刺方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束刺法等。

临床应用

一、清热泻火: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实热内结之急证、中风、中暑等。

二、祛瘀除痹:用于治疗外伤、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活动障碍、肢体麻木等。

三、开窍通闭:急救复苏。

四、拔毒消肿:治疗各种毒热内结之症,如急性乳腺炎、腮腺炎、急性结膜炎、虫蛇叮咬等。

经刺

方法

“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经脉有病,可出现瘀血,硬结、压痛等结聚现象,索而刺之,可通调经气。因其直刺大经,又是依经络取穴的方法,故称为“经刺。

临床应用

经刺主要是在患病本经取穴,治疗经络之间结聚不通病证,如疼痛、硬节、瘀血、瘙痒等证。取穴时常随病之所在,如腕痛取阳池、外关;胃痛取中脘、下脘等。

远道刺

方法

“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输也。远道刺是一种病患在上,取穴在下,上病下治,引而竭之,以治疗腑病的配穴方法。后世医家则把下病上治,内脏病取肘膝以下穴位,也称为远道取穴法。

临床应用

远道刺法临床应用上相当广泛,由于其有以旁治中,以上治下,以下治上的特殊作用,所以不仅可治疗腑病,而且可治疗脏病,头面身形诸症。如灸至阴治疗胎位不正,阴郄治心绞痛,长强治癫痫,疳四缝治泔积,内关治胃痛等。

输刺

方法

“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输也。输刺,是刺诸经荥输、脏输的一种配穴刺法。“诸经为十二经脉之称。“荥输是指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穴。“脏输是指背部的五脏之俞穴。操作时应外取手足之荥输,内取背部之脏输,内外配合针刺。

临床应用

一、治疗脏腑病:五输穴是人体经络之气上下出入的部位,有其特殊功能;背部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的部位,配合起来应用,对脏腑病证有特殊疗效。如肺病咳嗽取鱼际、太渊配肺俞。

二、治疗全身性疾病:可结合辨证,选穴配伍。

礞石有什么功效与作用?礞石的药用价值有哪些?

中药有很多种类型,比如有比较常见的植物药,还有一些动物药以及矿物药等等,而矿物药其实有很多,只是我们平时用的比较少,当然也有用的比较多的,比如石膏等等。礞石就是一种矿物药,那么,一般礞石都有哪些具体的功效与作用呢?

1、性味功效

性味:味咸,性平。功效:下气坠痰,镇肝止痉。

2、传统应用

主治稠黏老痰、顽痰,癫痫惊悸,痰热抽搐等病症。

3、传统方剂

1、滚痰丸(《本草纲目》养生主论方):礞石、沉香、大黄、黄芩,通治痰为百病;

2、金宝神丹(《本草纲目》杨氏家藏方):青礞石、赤石脂,治疗诸积癖块;

3、夺命散(《本草纲目》):青礞石,煅,薄荷汁,入蜜调服,治疗急慢惊风,痰潮壅滞。

4、主要成分

青礞石主要含镁、铝、铁、硅酸和结晶水,为一种形似云母的含水硅酸盐矿物。

5、药理作用

青礞石含少量镁离子,有泻下作用。

6、临床应用

1、慢性支气管炎痰多黏稠。

2、上消化道炎症、肿瘤及其并发的不完全梗阻,痰多,呕吐。

3、大便干结。

4、癫痫小发作。

7、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3~6g。

临床常用剂量:9~15g。

大剂量:不宜更大剂量使用。

使用方法:水煎服;0.6~0.99,研末或入丸、散吞服。

8、临床体会

(一)青礞石功效之坠痰是什么意思?《本草纲目》上有一段记载:“吐痰在水上,以石末惨之,痰即随水而下,则其沉坠之性可知。然止可用之救急,气弱脾虚者,不宜久服”。原来坠痰是指在水中痰随石沉的物理现象。

青礞石对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结核、肺癌等肺部疾病,不论黄痰、白痰、泡沫痰,其化痰的效果都不明显。礞石有泻下作用,可能与所含镁离子有关。对于卧床已久的老慢性支气管炎有老痰顽痰并便秘的病人,与大黄同用,通下后,有时还能吐出许多痰液,病人会有轻松的感觉。

(二)礞石能将痰滚去吗

滚痰是什么意思?古人的意思是将老痰顽痰滚去。但滚痰的含意比较模糊。书载滚痰丸能治百病之痰。分析《本草纲目》礞石的附方,是治疗痰积癖块,惊风癫痫之痰。

1、治疗惊风癫痫无形之痰:老痰顽痰为有形之痰,惊悸癫痫为无形之痰。礞石和礞石滚痰丸都能治疗。可能其所含的多种金属离子有弱的化痰作用以及中枢镇静作用。

2、治疗消化道之痰液:食管、贲门和胃十二指肠的炎症和肿瘤,常有大量痰涎和顽痰,礞石和礞石滚痰丸有消积和泻下的作用,能改善由于痰液过多而引起的不完全梗阻。

礞石对肺支气管慢性炎症产生的老痰黄痰的临床效果是不明显的,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效的。肺脑综合征既有顽痰,又有神志症状。辨证上用礞石和礞石滚痰丸治疗似乎是符合的,但效果并不明显。肺脑综合征是脑缺氧和二氧化碳麻醉,决不是祛痰所能解决的。

9、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一般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含少量镁离子,剂量稍大有弱的泻下和恶心反应。

10、性状特征

1、黑云母片岩主要为鳞片状或片状集合体。呈不规则扁块状或长斜块状,无明显棱角。褐黑色或绿黑色,具玻璃样光泽。质软,易碎,断面呈较明显的层片状。碎粉主要为绿黑色鳞片(黑云母),有似星点样的闪光。气微,味淡。

2、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为鳞片状或粒状集合体,呈灰色或绿灰色,夹有银色或淡**鳞片,具光泽。质松,易碎,粉末为灰绿色鳞片(绿泥石化云母片)和颗粒(主要为碳酸盐),片状者具星点样闪光。遇稀盐酸产生泡,加热后泡沸激烈。气微,味淡。

学医不精走弯路,积年历练始成名——————五苓散故事分享

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会有开错方子的时候,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让人难以忘记。

在我还在读书学习中医的时候,那是很多年前了,有一次在一个中医门诊,遇到一个农村妇女,患了一个奇怪的病,就是口渴,想喝水,据她丈夫说,她每天要拿着暖瓶,不断地喝,要喝好多的水,但是仍然口渴,这个病她找了很多医院检查,并且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

当时我和大家一起给患者诊了脉,然后看舌头,是厚厚的一层白苔,非常厚,但是当时我对舌诊还毫不精通,心中感觉奇怪后,还是从症状开始分析了,就很自信地对大家分析:当然,口渴就是津液大亏了,一定是阴虚,要滋阴!

结果,和大家商量,就以我为主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然后,这位妇女抓了药,就走了。

几天后回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还是这样口渴,每天喝几暖瓶的水。

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是药力不够,于是,又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结果,还是没有效果。

我傻眼了,觉得此病没有那么简单,束手无策,后来听说患者要去北京看望孩子,就告诉患者,到北京找名医吧。这件事,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放了这么多年,这是一直非常愧疚的地方,自己还没有什么把握,就开出了方子,这是自己学问不深,并因此而耽误人,有的时候,想起来,觉得如果要再次遇到这位农村妇女,我一定要向人家鞠躬道歉。后来,自己读书多了,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阴虚,而是体内的水湿太重了,水湿蓄积在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这会导致整个疏布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所以身体还是处于缺水的状态,此时是局部水很多,但是另外的部分缺水,所以会口渴,但是喝的水会很快尿出。

这个时候,要用张仲景的利水的方剂来调理,比如著名的五苓散。这样的患者,后来我遇到了几例,让我觉得安慰的是,我后来都正确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比如,有位中年妇女,口渴,不断喝水,小便多,自己形容如同直肠子,喝了就尿,每天要两暖瓶的水,但是还是口渴。做过检查,曾经怀疑脑部有肿瘤,后来经过检查证明没有。

我看到这位妇女的时候,就觉得时光倒流,觉得这是很早以前,自己在学校时遇到的那个病例又出现了,我心里想,这次,我不能再犯错误了。

哪位高人讲的来着,人不能在同样的地方跌倒。

于是我仔细观察,这位妇女的舌苔,就是厚腻的一层,满布于整个舌体,而且舌苔上面还都是唾液。这种舌象,就是体内水湿重的表现。

于是,我开了五苓散加味,三副药以后,这位妇女开始喝水量减少,后来又加服了几副,就基本恢复了正常。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原来认为这个病怎么也该是个很危险的病吧,原来这么快就恢复了。这,就是经方的魅力。

再后来,还有几个病例,比如有位老婆婆,她的儿媳妇向我求诊,也是这样的毛病,每天不断地喝水,同时还身上怕冷,穿的衣服比别人多好几件,舌象也是白苔满布,于是我也是用了五苓散加味,后来也是没有多少副药患者就基本痊愈。

还有一些奇怪的患者,比如,每年的一个固定的时期,一定会发烧,低烧,这样的我也遇到过几例,反复低烧,有经过几年都是这样的,最后我分析也是水蓄膀胱,气化不利,也用的是五苓散,结果也迅速痊愈了。所以,书不能不多看,张仲景先辈们殚精竭虑思考出来的身体调理奥秘,我们不能不多专研,否则会对自己的身体不了解的。

那么,这个五苓散里面到底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原来,五苓散的组成是: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之前讲过的苓桂术甘汤里面,除了炙甘草,其他的三味药都在里面,茯苓祛湿,白术补脾,桂枝温阳化气。同时,张仲景还增加了猪苓、泽泻两味药。

这里面,意味深长,说道很多。

猪苓和泽泻都是泻膀胱经和肾经的水湿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当我们更加确定,水湿的问题主要集中出现在膀胱时,我们可以用五苓散,它的用药部位更加集中一些,我们管这叫中医的靶向治疗。在《伤寒论》里面,这个方子治疗的症状包括:小便不利、消渴、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

大家一般对这个方子的解释是,五苓散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估计大家看这个会很晕,都是术语,我下面就用图画的形式,来给大家做个比喻。比如,有条大河,这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在河的中间,修了一个水库,水库负责分出很多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把一部分水送到广大的农田,一部分水排放到下游,这是一个水利系统,比作我们的人体,就可以把这个水库当做是膀胱。

在中医里面,膀胱的概念和西医的不一样,中医里面的膀胱,是一个水液汇集的地方,在肾气的蒸动下,把水液或者输布到全身,或者排泄出体外,但是都是在肾气的蒸动下完成的。西医的膀胱基本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地方。

现在,我们体内的阳气不足了,结果气化的功能减弱了,不能把水输布全身,或者排出体外了,结果水液聚集在了膀胱。这好比一个水库,被冻住了,没法把水送到农田了。

此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农田里面没有水啊,于是就向河的上游打电话,告诉多放些水过来吧,于是,上面就开始增加了水量,希望灌溉田地。

但是,这些水,到了水库,发现这里都是冰了,没有分水的功能了,于是越河道而去,直奔下游,迅速地流到了海里,田地还是没有得到灌溉,于是还是告急,更加缺水,于是上游就要求加水量,结果流到海里的更多。

这在人体也是如此,水蓄膀胱,寒凝于此,无法气化,身体没有得到灌溉,于是就告急,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喝水,可是,喝进来以后,膀胱不起作用,水直接被排出,身体还是缺水,无奈,仍然告急。

看到了吧,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患者不断地喝水,却仍然口渴的缘故。

同时,还会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水库被冻住了,因此很多水并没有完全直接排出体外,有的还流窜到身体的各个位置,成为不正常的水,这会引起很多问题。

此时,流出去的水少了,因此小便的量就有了问题,这叫小便不利,总是有,但是每次尿量不多,这和前面尿崩症的尿量极大不同,尿崩症是喝多少尿多少。而尿量减少这是小便不利。

没有完全尿出去,水就会在体内乱窜。

我们再想象一个图画,人体好比是一个苏州园林里面的奇石,里面是空的,外表有很多孔窍,当水从上面注入的时候,按理是可以从下面的孔窍流出的,这就好比是从人体的小便排出,现在我们把奇石的下面冻住,让下面的孔窍堵住,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水会从上面的各个孔窍冒出来。

在人体也是这样,有很多医案可以证明,五苓散可以治疗很多因为水湿泛滥引起的孔窍的疾病。

比如,曾有医生用五苓散治疗假性近视,就是看到患者舌苔厚腻,渴欲饮水,于是开五苓散,十五副药以后,患者视力明显改善。

还有医生用五苓散治疗耳鸣,也是因为水湿引起的类型的,这个患者用过很多的泻火的药,或者补肾的药,都没有效果,于是用五苓散,六副药以后,患者痊愈。

我也用五苓散治疗过这样的患者,患者的主要耳鸣,我看到她舌苔满布,明显是有水湿,因此考虑不管她到底是什么病,先去水湿,然后再看还有哪里失调,再调理。于是开了五苓散加味,结果几副药以后,耳鸣消失。这也让我再次领悟了中医的道理,中医非常相信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中医有可能都不去区分患者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只是去除患者身体内部的问题,然后,让患者的身体自己来恢复。

还有医生用五苓散来治疗癫痫,这个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就说过,用五苓散来治疗,后世的医生也进行了实践,发现张仲景说的很对,部分因为水湿重导致的癫痫,用这种去水湿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脑为清阳之府,如果水湿重了,会有各种问题。当然,癫痫还有其他证型的,需要辩证处理。

此外,五苓散还用来治疗水湿严重导致的眩晕、呕吐、发热、汗出等等疾病。中医的原则是:无论你患的是什么病(病的名字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追逐病名,永远都没有穷尽),我们只是看是什么引起的你这个疾病,如果是水湿引起的,我们就去除水湿,然后,你自己的身体就会尽力恢复的。

这在中医里面有个名词,叫“异病同治”,意思是:尽管病名不同,但是如果引起的病因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去除这个病因,而疾病也就被清除了。我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反正我也没有尿崩症,也不头晕耳鸣,其实,我想讲述的是,我们现代人水湿很重,因为不大运动了,因为晒太阳少了,因为有空调了,因为喝冷饮的机会多了,总之,估计水湿一定比古人重,反正一定比五六十年代的人都要重,那个时候的人是以营养不良,气血不足为特色,现在的人是以痰湿重、肝气不舒为特色。我有的时候,给人诊脉查舌,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水湿都重,舌苔满布的人很多,因此,祛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一个 养生 的要务。

我并不是要让大家都成为经方家,我们学习的,是张仲景的方子里面的 养生 道理,张仲景的方子,给我们描述了水湿在体内时如何为患的,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变成正常的水,让我们的身体 健康 。

所以,五苓散和苓桂术甘汤等很有启发意义,还有在阳虚重的时候用的真武汤,都是张仲景的治疗水湿的系列方,据说在《伊尹汤液》里面,有著名的火剂和水剂(水齐),这是当时著名的方子,刘渡舟老先生分析,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方子就是著名的水剂,他认为,看《伤寒论》,一定要把水、火两个方面把握了,才能有所收获。

我现在在给大家调理身体的时候,因为遇到的大多数人都有水湿的问题,所以我会先把水湿给去掉,否则下一步的调理就会受到影响,比如有人直接用滋补的方法,结果湿气和滋补的中药混合在了一起,越补越乱。

但是,五苓散是中药方剂,大家不要拿来就用,需要找附近的医生,分析自己的体质,然后由医生开个方子,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