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清小儿着凉合理用药

紫雪散方剂-紫雪散是治疗癫痫的药吗

秋去冬来,天气逐渐变冷,面对阵阵袭来的寒风,一些抵抗力较差的宝贝,开始咳嗽、流涕、甚至可能出现寒战或发烧。宝贝“感冒”了!很多家长拿出自家中的存药:板蓝根冲剂、桑菊感冒片、小儿感冒冲剂、小儿感冒清热冲剂……给宝贝吃下。有的宝贝吃完药后可能很快就改善了症状,可是有的宝贝吃完药后症状却越来越重。为什么这样呢?这与家长用药不对有很大的关系。

小儿的上呼吸道感染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多发病,其中80%-90%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其余可能是细菌、其它微生物等感染或者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中药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效果较为突出。有的时候用药正确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中医说小儿感冒

中医把上呼吸道感染称为“感冒”,感冒属于外感病的范畴。认为发生感冒是因为“小儿形气不足,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的缘故。按中医理论来说,小儿既是“稚阳”又是“稚阴”之体,虽然人体必需的阴阳全都具备,但是还不充足,因此“形气不足”,也就是说小儿没有发育成熟,各个系统还需要蓬勃生长,因此,“卫外”的功能薄弱,小儿极易受寒、热、暑、湿、燥、火等六*外邪的侵袭,遇到气候稍有变化,六*之邪就会趁虚而入,小儿就可能感冒了。

小儿感冒累及全身

小儿感冒是学龄前儿童常发病和多发病,临床轻症主要表现为流清鼻涕、鼻塞、喷嚏,也有的流泪、微咳、或咽部不适。

从现代医学来看,如果感染涉及到鼻咽以及咽部,常伴有咽痛、发热、扁桃体炎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和增生,有时淋巴结肿大,发热可以持续2-3日甚至一周左右。

有的孩子还可以表现出高热、呕吐、腹泻。因为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因此高热可以引起惊厥。

辨证治疗小儿感冒

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中医认为小儿感冒后表邪极易化热入里,所以孩子既可以表现有感冒的表证,也会出现内热的症状。而小儿脏腑娇嫩,根据脏腑辨证表现为肺常不足、脾常虚、肝常有余,因此出现夹痰、夹滞和夹惊等兼证。所以治疗用药也就不一样了。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辨证论治。

根据小儿感冒的“型号”,合理用药

感冒一般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若伴有兼证则为:感冒夹痰、感冒夹滞、感冒夹惊。

●风热感冒

主要症状:怕风、有汗或无汗、头痛、结膜充血、鼻塞流脓涕、打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口渴咽痛、咽红或肿、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

治疗方针:需要疏风清热,宣肺解表。

用药:宜用辛凉解表的药物,如:小快克感冒药、风热感冒冲剂、感冒退热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风寒感冒

主要症状:多见于感冒初起,发热怕冷(以怕冷为主甚至寒战)、精神倦怠、发热较轻、无汗或微汗、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有痰、痰液青稀、咽喉发痒不欲饮、咽红不显著、舌苔薄白。

治疗方针:需要疏风散寒,宣肺解表。

用药:宜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小快克感冒药、乔防败毒散、感冒软胶囊,风寒感冒冲剂、小儿清感灵片。

●暑湿感冒

主要症状:多见于暑天的感冒,表现为高热无汗、头痛困倦、胸闷恶心、厌食不渴、呕吐或大便溏泄、鼻塞、流涕、咳嗽。舌质红,舌苔白腻或黄腻。清化湿热,解表宣肺。多因为夏季潮湿炎热,贪凉(如,空调屋温度低)或过食生冷,外感表邪而发病。

用药:宜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药物,如:藿香正气口服液,金银花露、香苏正胃丸。

●外感夹滞

主要症状:有感冒的症状,高热咳嗽、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呕吐物酸臭、腹胀喜俯卧、大便酸臭,可能有腹泻或者大便秘结,舌苔厚腻。

用药:因此治疗需要清热化滞解表的药物,如:至宝锭、小快克。

●外感夹痰

主要症状:具有感冒症状,同时咳嗽严重、喉中痰鸣、舌苔厚腻。如果感冒偏于风寒者。

用药:应该用辛温解表,宣肺化痰的药物,但是一般小儿所受的表寒很快化热入里,所以可以使用儿童清肺口服液。如果感冒偏于风热者,就需要辛凉解表,宣肺化痰的药物,如:小快克。

●外感夹惊

主要症状:除了具有感冒症状外,高热、烦躁不安、夜眠不实、谵语惊惕、甚至惊厥。舌红,苔黄。

用药:因此治疗需要清热解表,安神镇惊的药物,如:小儿金丹、小儿回春丹、妙灵丹、保元丹、紫雪散、小儿牛黄散。

立秋已过,天气忽冷忽热,小儿由于免疫功能较弱,最易发生感冒进而出现发烧症状。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孙艳玲说,小儿感冒,在这个季节大多由病毒引起,病毒性感冒有一个自限的过程,所以,家长在用药上不必过于着急。

“生病其实是自身免疫能力的锻炼过程,自身免疫系统防御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般感冒的病程都需要3-7天。在感冒用药上,以缓解症状为主,能口服尽量选择口服药。”

服退烧药 三天是观察期

“如果小儿发烧在38℃左右,可以选用一些中药退烧药,如小儿热速清、羚羊角口服液等。相对西药的退烧药,这些药物的副作用较小。如果超过38.5℃,则可选择西药退烧药,如泰诺林、百服宁等。”

孙艳玲表示,服用退烧药往往只能使孩子短期内退烧,药效周期一过,又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化学退烧药只是针对发烧症状,并不能消除引起孩子发烧的感染因素。

“由于婴幼儿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所以发烧是小儿感冒最常见的体表症状。如果是一般发热性发热,可以不需要急着退烧,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但当孩子发烧超过38.5℃或者曾有过高热惊厥、低热引发癫痫史的孩子,一定要及时退烧。”

孙艳玲建议,一岁以下的孩子发烧,可以物理降温为主,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好,可用一些退热贴、凉水袋。但是,当高烧38℃以上时,就应该使用退烧药,一般三个月以上的小儿就可以用退烧药。出现发烧等症状,一般建议家长在家观察三天,如果三天还不退烧,最好上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

退烧后以清热解毒为主

首都儿科研究所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陈永辉说,如果病毒性感冒没有出现发烧的症状,则可以选择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如小儿咽扁颗粒、蒲地蓝等。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咳嗽,在药物的选择上应选择儿童专用的止咳、平喘药,这些药物以清热利咽、化痰止咳为主,只是侧重点不同,有的清热止咳,有的清热化痰。

孙艳玲说,中药的口感比较差,好多孩子喝不进去,有一些小儿可以吃一些速效感冒药,里面有抗病毒、抗过敏、缓解塞流鼻涕症状,还加了点人工牛黄,像感冒灵,这种药口感甜,孩子喝起来比较方便。

前几天感冒昨天吃了药,差不多好了,因为昨天晚上擤鼻涕把右耳搞痛了,现在痛的要,感觉有什么东西堵在

建议不要吃药,药物都是抗生素,西药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对身体不好,所以不建议服用药物

可以从食疗上入手,安全又健康

建议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多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

多喝一点水,出一些汗,让病菌随着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

如果不喜欢喝白开水,可以适量喝一些绿茶、生姜红糖水、鲜榨果蔬汁等等

果汁中的果渣一定要过滤干净,这样喝的时候不容易呛到不能吃辛辣烟酒荤腥油腻,饮料包括牛奶包装食品油炸腌制烧烤煎烤的食物也不可以吃,火锅麻辣烫就更不能吃了,不能吃上火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大蒜橘子橙子柚子等等

注意防寒保暖,可以适量做一些运动

慢慢就会好的,祝健康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老年人得病毒性脑炎能治好吗

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平时多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冒与肠道感染,及时有效地治疗。

要注意灭蚊虫,保持生活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卫生,空调房要经常开窗通风。

避免直接接触单纯疱疹感染部位,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对有密切接触者应予以隔离。

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

1.湿热

方剂:王氏连朴饮(《温病条辨》)加减。

黄连6g,厚朴10g,石菖蒲10g,法半夏10g,蒲公英20g,金银花20g,大青叶30g,竹茹10g,茵陈15g。

方剂: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加减。

石菖蒲10g,郁金10g,栀子10g,连翘10g,竹叶10g,大青叶30g,蒲公英30g,远志10g,竹茹10g,玉枢丹3g。

2.风动

方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羚羊角5g,钩藤15g,丹皮10g,僵蚕10g,生地黄30g,板蓝根30g,大青叶30g,紫雪散3g,全蝎5g,白芍15g,龙胆草12g。

方剂: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加减。

龟甲15g,鳖甲10g,生牡蛎30g,白芍15g,麦冬l0g,地龙l0g,钩藤15g,忍冬藤15g,全蝎5g。

3.恢复期

方剂:涤痰汤(《济生方》)加减。

石菖蒲10g,僵蚕10g,竹茹10g,法半夏10g,茯苓15g,忍冬藤15g,丝瓜络10g,全蝎5g,郁金10g,远志10g,红花l0g。

板蓝根中的嘌呤、嘧啶及吲哚类成分可能有干扰病毒DNA合成作用。

恢复期可以理疗、按摩、针炙等帮助肢体功能恢复。

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1.支持疗法 :重症及昏迷患者,应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褥疮、肺炎及泌尿系感染,注意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对营养状况不良者给予静脉营养剂或白蛋白。

2.抗病毒治疗:降低其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是治疗单纯疱疹脑炎的首选药,10mg/kg,溶于100ml溶液内1-2h内静滴,每8h一次,10天为一疗程。对有免疫抑制的患者应连续用21天以防其复发。

丙氧鸟苷:每5mg/kg,每12小时1次。需连用10—14天,静脉滴注给药。

刚昔洛韦:用量是每天5~10 mg/kg,疗程10~14天,静脉滴注。主要副作用是肾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停药后可恢复。

3.对症治疗:退热、降低颅内压、控制癫痫发作。

氢化可的松100-500mg/d,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d,静脉滴注、20%甘露醇静滴都可降低颅压及减轻脑水肿。

4.应用干扰素、转移因子及免疫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力。其治疗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二)预后

亡率仍为20%~28%。凡出现深昏迷、颅内高压严重、抗病毒治疗过晚者,往往预后较差。幸存者的半数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记忆力减退或失忆、语言障碍、精神异常、劳动力丧失,只有60%的残存者其生活质量能恢复到病前的水平。

小儿惊风详细资料大全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它的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

基本介绍 西医学名 :小儿惊厥 中医学名 :小儿惊风 其他名称 :抽风 主要症状 :抽搐,昏迷 多发群体 :1-5岁小儿 传染性 :无传染性 病因病机,临床诊断,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其他疗法,中成药剂,外治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西医处理,小儿惊风的急救,预防护理,预防,护理,慢惊风,病因病机,临床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护理,文献摘要,现代研究, 病因病机 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 外感六*,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甚则入营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闭外脱。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痢下秽臭。 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 *** ,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出现惊叫惊跳,抽搐神昏。 总之,急惊风的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在西医 小儿惊厥的病因分类和特点 1 感染因 (1)颅内感染:如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引起的脑膜炎或脑炎。常表现为反复而严重的惊厥发作,大多出现在疾病初期或极期。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脑脊液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2)颅外感染:非颅内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惊厥发作。 1)热性惊厥:是儿科最常见的急性惊厥。 2)感染中毒性脑病:大多并发于败血症、重症肺炎、细菌性痢疾、百日咳等严重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和细菌毒素导致急性脑水肿有关。 2 非感染因 (1)颅内疾病: 1)颅脑损伤与出血:如产伤、颅脑外伤和脑血管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出血。伤后立即起病,反复惊厥伴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颅脑CT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2)先天发育畸形:如颅脑发育异常、脑积水、神经皮肤综合征等 3)颅内占位变:如幕上、大脑半球的肿瘤、囊肿或血肿等。 (2)颅外(全身性)疾病 1)缺氧缺血性疾病:如分娩或生后窒息、溺水、心肺严重疾病等。 2)代谢性疾病:包括:①水电解质紊乱②肝、肾衰竭和Reye综合征③遗传代谢性疾病④中毒 临床诊断 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摄胸片、脑脊液等有关检查。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表热、里热: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辨痰热、痰火、痰浊: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蒙心包,阻蔽心神。 大椎穴主治小儿惊风 3.辨外风、内风:外风邪在肌表,清透宣解即愈,若见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惊、风四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4.辨外感惊风,区别时令、季节与原发疾病:六*致病,春季以春温伏气为主,兼夹火热,症见高热、抽风、昏迷,伴吐衄、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其症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若痰、热、惊、风四证俱全,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治疗原则 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熄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由于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热有表里的不同;风有外风、内风的差异;惊证既可出现惊跳、嚎叫的实证,亦可出现恐惧、惊惕的虚证。因此,豁痰有芳香开窍,清火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治风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 分证论治 1.风热动风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身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宁,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 印堂穴主治小儿惊风 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正邪相争则发热身痛;风邪上扰清空则头痛;风邪犯肺则咳嗽流涕;风热之邪扰于心包则烦躁不宁;热盛扰动肝风则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 风热在表则舌红苔白,脉浮数;犯于心肝则脉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止痉。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菏疏风清热,防风、蝉蜕、菊花祛风解痉,僵蚕、钩藤熄风定惊。另加服小儿回春丹以清热定惊。 喉间痰鸣者,加竹黄、瓜蒌皮清化痰热;高热,便秘、乳蛾红肿者,加大黄或凉膈散釜底抽薪。以往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感冒发热初起,宜加服紫雪散以防惊厥发作。 2.气营两燔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欲饮,神昏惊厥,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脉数有力。 分析:感受疫疠之邪,邪毒传变迅速,故起病急骤;邪在气分,则高热烦渴欲饮;热迫心营,则神昏惊厥。舌绛苔糙,脉数有力为气营两燔之象。 治法: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清气透热,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参、丹皮清营凉血,羚羊角、石决明、钩藤熄风平肝。 神志昏迷加石菖蒲、郁金,或用至宝丹、紫雪丹熄风开窍;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呕吐加半夏、玉枢丹降逆止吐。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烦躁,手足躁动,反复抽搐,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识昏迷,舌质红绛,脉弦滑。 分析: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内陷心包则神识昏迷;邪陷肝经,肝风内动则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舌质红绛,脉弦滑为邪热内陷心肝之象。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僵蚕、菊花平肝熄风,石菖蒲、川贝母、广郁金、龙骨豁痰清心,竹茹、黄连清化痰热。同时,另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热盛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便干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4.湿热疫毒 证候;起病急骤,突然壮热,烦躁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饮食不洁,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则见壮热烦躁,呕吐腹痛,大便脓血;邪毒迫人营血,直犯心肝,则神明无主,肝风内动,可见谵妄神昏,反复惊厥。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疫毒炽盛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常用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山栀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白头翁、秦皮清肠化湿,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 舌苔厚腻,大便不爽加生大黄、厚朴清肠导滞,泻热化湿;窍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频繁抽风加紫雪丹平肝熄风;呕吐加玉枢丹辟秽解毒止吐。 5.惊恐惊风 证候: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惊跳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乱不齐。 分析:小儿神怯胆虚,易受惊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引动肝风,则神昏抽搐,四肢欠温,脉乱不齐。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方药: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药:琥珀、朱砂、金箔镇惊安神;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人参、茯苓、淮山药、甘草益气扶正;菖蒲、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开窍。 抽搐频作加止痉散熄风止痉;气虚血少者加黄芪、当归,、白芍、酸枣仁益气养血安神。 其他疗法 中成药剂 1.小儿牛黄散1岁以下每服0.3-0.5g,2-3岁每服0.9g,1日2次。乳汁或糖水送服。用于风热惊风。 2.小儿回春丹1岁以内每服1-2粒,1-3岁每服3-5粒。2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于风热惊风。 小儿惊风散 3.紫雪散(丹)每服1.5—3g,1日1、3次。用于急惊风抽搐较甚者。 4.安宫牛黄丸每服1/2-1丸,1日1—2次。用于急惊风高热抽搐者。 外治疗法 1.鲜地龙捣烂为泥,加适量蜂蜜摊于纱布上,盖贴囟门以解痉定惊。用于婴儿急惊风诸证。 2.牙关紧闭用生乌梅一个擦牙。 针灸疗法 1.体针惊厥取穴人中、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百会、印堂。高热取穴曲池、大椎、十宣放血,痰鸣取穴丰隆,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均采用中强 *** 手法。 2.耳针取穴神门、皮质下。强 *** 。 推拿疗法 高热,推三关、透六腑、清天河水;昏迷,捻耳垂,掐委中;抽痉,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急惊风欲作时,拿大敦穴、拿鞋带穴;惊厥身向前曲,掐委中穴;身向后仰,掐膝眼穴;牙关不利,神昏窍闭,掐合谷穴。 西医处理 1.退热物理降温可用头枕冰袋,温湿毛巾擦身,40%-50%酒精擦浴。药物降温可用安乃近滴鼻或肌肉注射。 2.止惊首选安定,0.3-0.5mg/LS,最大量不超过10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亦可用苯巴比妥8-lOmg/kS肌肉注射或5%水合氯醛50rog/kS保留 *** 。 3.降低颅内压抽搐时间持续15分钟以上或反复惊厥患儿,可发生脑水肿。常用20%甘露醇1—26/ks,于20-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6-8小时重复1次。 小儿惊风的急救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未到医院前,都应尽快地控制惊厥,因为惊厥会引起脑组织损伤。 1.使病儿在平板床上侧卧,以免气道阻塞,防止任何 *** 。如有窒息,立即口对口鼻呼吸。 2.可用手巾包住筷子或勺柄垫在上下牙齿间以防咬伤舌。可用针刺或手导引人中、内关等穴。 3.发热时用冰块或冷水毛巾敷头和前额。 4.抽风时切忌喂食物,以免呛入呼吸道。 5.缺氧时立即吸氧。控制惊厥首选安定。静脉慢注0.1~0.3mg/公斤/次,1~3分钟见效。最好分秒必争送医院查明原因,控制惊厥、抗感染和退热三者同时进行。 预防护理 预防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3.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 4.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外感发热初起时,要及时降温,服用止痉药物。 护理 1.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将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 2.保持安静,避免 *** 。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慢惊风 病因病机 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 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因急惊反复发作,过用峻利之品,以及它病误汗误下,以致脾阳不振,木旺生风。或因禀赋不足,脾肾素亏,长期腹泻,阳气外泄,先则脾阳受损,继则伤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虚极生风,即所谓“纯阴无阳”之慢脾风证。急惊风或温热病后,迁延未愈,耗伤阴津,肾阴亏损,肝木失于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致水不涵木,阴虚风动。 总之,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系脾胃受损,土虚木旺化风;或脾肾阳虚,虚极生风;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生风。 临床诊断 1.具有呕吐、腹泻、脑积水、佝偻病等病史。 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或两于颤动,筋惕肉瞬,脉细无力。 3.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血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r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原发疾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凡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倦,嗜睡,四肢发冷,舌淡苔薄者为虚寒;虚烦疲惫,面色潮红,身热消瘦,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者为虚热;肢体颤振,手足搐搦为血虚;身热起伏不定,口渴心烦,胸闷气粗,泛吐痰涎,苔黄腻者,为虚中夹实。 2.辨脏腑仅有形神疲惫,面色萎黄,肢体抽搐,大便稀溏,四肢不温,为病在肝脾;若面色苍白,囟门低陷,四肢厥冷,手足蠕动,大便清稀、舌淡、脉细无力,为病在肝脾肾。 二、治疗原则 慢惊风的治疗,以补虚治本为主。土虚木旺,治以健脾平肝;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阴虚风动,治以育阴潜阳。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活血通络,化痰行瘀之法。 三、分证论治 1.土虚木亢 证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阵阵抽搐,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肠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久泻伤阳,脾阳伤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阳衰则寒湿内生,故大便稀薄,色见青绿,腹中鸣响,甚则肢冷浮肿;土弱木乘,木旺化风,故时作抽搐,嗜睡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阳虚弱之象。 治法: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煨姜、桂枝温运脾阳,白芍、钩藤平肝熄风。 阳虚寒盛去桂枝,加附子、肉桂温补脾肾;腹泻不已加诃子、肉豆蔻、乌梅炭敛肠止泻;方颅发稀,夜寐哭闹不安,加生牡蛎、生龙骨平肝潜阳。 2.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分析:脾肾阳虚,寒水上泛,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阳气不运,阴寒内盛,故口鼻气冷,四肢厥冷,额汗涔涔,大便澄澈清冷,甚至沉睡昏迷,阳气衰微,虚极生风,则手足蠕蠕震颤。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脾肾阳衰之象。此证即所谓“纯阴无阳”的慢脾风证。其实质是阴盛阳衰,属于慢惊风后期,气阳衰竭的危重阶段。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补脾气,炮附子、肉桂、川椒、炮姜、灶心土温阳救逆。 抽搐频频加龙齿、钩藤平肝熄风;阳气回复后改用理中地黄汤或可保立苏汤,以阳中求阴,使阴阳维系,阳生阴长而搐定。 桶草,据说可治疗“小儿惊风抽搐” 3.阴虚风动 证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震颤瘛疚,或肢体拘挛,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光无苔,质绛少津,脉细数。 分析:肝肾之阴亏损,阴虚生内热,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震颤瘛疚,肢体拘挛。舌红绛,无苔少津,脉细数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鸡子黄、阿胶、地黄、石斛、麦冬滋阴养血,龟板、鳖甲、牡蛎潜阳熄风。 阴虚潮热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痉散熄风止痉;强直瘫痪者,加全蝎、蕲蛇、乌梢蛇、地龙、白僵蚕搜风剔邪,但风药多燥,故宜佐养血润燥之品。 其他疗法 一、经验方 1.蕲蛇,研细末,吞服。每服1.5g,1日2次。用于土虚木亢证。 2.地龙、僵蚕、乌梢蛇、当归、木瓜、鸡血藤各15g。水煎服。用于慢惊风肢体强直性瘫痪。 二、外治疗法 1.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白芍、陈皮、半夏、天麻、川乌、全蝎、天南星、丁香各6g,朱砂1g,生姜3g,红枣5枚。炒热,熨脐部,1日1次。用于土虚木亢证。 2.全蝎5个,蜈蚣1条,僵蚕5条,蝉蜕7个。研为细末,敷脐,1日1次。用于慢惊风强直性瘫痪者。 三、针灸疗法 1.针刺上肢取穴: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穴: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 2.灸治取穴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用于脾肾阳虚证。 四、推拿疗法 运五经,推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揉足三里。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做好小儿保健工作,调节精神情绪,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小儿惊风七厘散 3.注意饮食卫生,宜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二、护理 1.保持病室安静,减少 *** ,保证患儿安静休息。 2.抽搐时,切忌强行牵拉,以免拉伤筋骨。· 3.对长期卧床的患儿,要经常改变 *** ,必要时可垫海绵垫褥或气垫褥等,经常用温水擦澡、擦背或用温热毛巾行局部 *** ,避免发生褥疮。 4.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肪止窒息。 5.注意加强营养,不会吞咽者给予鼻饲。 文献摘要 《小儿药证直诀·急惊证治》:“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慢惊“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疚,昏睡,睡露惊,此无阳也。”“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幼幼新编》:“风搐频者,风在表也,易治,易发之。搐稀者,风在脏也,难治,宜补脾。” 《景岳全书·小儿则·惊风》:“惊风之要领有二:一日实证、一日虚证而尽之矣。盖急惊者阳证也,实证也,乃肝邪有余而风生热,热生痰,痰生客于心膈间则风火相搏,故其形证急暴而痰火壮热者是为急惊,此当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慢惊者阴证也,虚证也,此脾肺俱虚,肝邪无制,因而侮脾生风,无阳之证也,故其形气病气俱不足者是为慢惊,此当专顾脾胃以救元气。虽二者俱名惊风而虚实之有不同,所以急慢之名亦异。凡治此者不可不顾其名以思其义。” 现代研究 伍鸿基.针刺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6;(8):373 将小儿高热惊厥28例分为2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7例。两组患儿在高热惊厥时,即给予安乃近10mg/kg肌肉注射,酒精擦浴降温,吸氧。治疗组再给予针刺疗法:首先取人中穴向上斜刺2-3分,稍捻转至患儿苏醒有 *** 反应,如哭声等即起针。再点刺双侧中冲穴约1分,提捻泻法强 *** ,每隔半分钟左右起针,再放血1-3滴;直刺双侧合谷穴3-5分,提捻泻法中等 *** ,每穴各行针1—2分钟后起针。对照组再予安定0.3mg/kg肌肉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在20秒至2分钟内痉止苏醒,体温下降,平均1分2秒;对照组患儿在2-5分钟内痉止,平均3分2秒,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王清涛,高树堂.麝冰散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3例.吉林中医药1993年;(1):25 麝香1份,冰片50份,姜黄刃份,郁金如份,巴豆30份,血竭50份,金箔10份,全蝎50份,研成细末。使用时将药粉兑入等渗溶剂(生理盐水等)内即可,按每次0.2s/ks给药,必要时可加倍,2小时后可重复给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3例,其中治愈25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哪些中成药适合治疗小儿发热?

小儿发热是临床的一个常见症状。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有感染所导致的发热,也有其他因素导致的发热。中医治病很重视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症状,采用不同的治法。同是一个发热症状,因其病因不同,临床伴随症状亦随之有别。所以,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对小儿发热初起,临床主要为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即中医所说的邪热在表阶段,中药应选择清热解表剂。常用药有小儿感冒冲剂、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金丹片、桑菊银翘散、小儿清热灵、妙灵丹等。

对发热持续较高的患儿,且伴有一些全身症状,如头痛、呕吐、乏力、口渴、大便干燥、尿黄、舌红苔黄等,属中医邪热亢盛阶段,中药应选择清热解毒之力较强之品。常用药有小儿牛黄散、小儿羚羊散、紫雪散、至圣保元丹、清开灵口服液、小儿清热散等。

对高热不退,伴有头痛、烦躁、高热惊厥或神昏者,中药应选择清热解毒,镇惊熄风之剂。常用药有小儿急惊粉、牛黄清宫丸、回生救急散、牛黄抱龙丸、安宫牛黄丸等。

对小儿发热后期,体温渐退,其他症状好转,但仍有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口渴、便干尿黄者,中药应选择滋阴清热之剂。常用药有青蒿鳖甲片、养阴清肺膏等。

总之,小儿发热时可根据不同疾病和不同症状,选择适当的中成药治疗。但小儿热势较高时,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应用其他退热方法,如物理降温、西药降温等。对感染所致的发热,可根据不同病原体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