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神经调控治疗癫痫-打开经络治疗精神病
癫痫能治好吗?
癫痫的病因多样,包括脑部疾病、自身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1.脑损伤与脑损害:
脑损害与脑损伤,在胚胎发育中受到病毒感染,放射线照射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胚胎发育不良可以引起癫痫胎儿生产过程中,产伤也是引起癫痫的一个主要原因颅脑外伤也可引起癫痫。
2.颅脑疾病:
颅脑其它疾病,脑肿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等。
3.自身因素:
癫痫病患者在发热、全身感染、外科手术、精神高度紧张及过度疲劳等时,即使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也可诱发持续状态。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饮酒、过度劳累、妊娠、分娩等是引起癫痫病持续状态的常见原因。另外,水、电解质紊乱,先天代谢异常等也可导致癫痫病持续状态的发生。
4.遗传因素:
癫痫具有遗传性。男人较女人稍多,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另外发热,精神刺激等也是癫痫发生的诱因。在一些有癫痫病史或有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脏畸形的病人家族中容易出现癫痫。
症状
癫痫的症状
癫痫可见于各个年龄段。由于异常放电的起始部位和传递方式的不同,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1、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以突发意识丧失和全身强直和抽搐为特征,一次发作持续时间一般小于5分钟,常伴有舌咬伤、尿失禁等,并容易造成窒息等伤害。强直-阵挛性发作可见于任何类型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中。
2、失神发作(小发作):典型失神表现为突然起病,动作中止,两眼凝视,叫之不应,可有眨眼,但基本不伴有或伴有轻微的运动症状,结束也突然。通常持续5-20秒,罕见超过1分钟者。主要见于儿童失神癫痫。
3、强直性发作:表现为发作性全身或者双侧肌肉的强烈持续的收缩,肌肉僵直,常持续数秒至数十秒,但是一般不超过1分钟。强直发作多见于有弥漫性器质性脑损害的癫痫患者,一般为病情严重的标志,主要为儿童,如Lennox-Gastaut综合征。
4、肌阵挛发作:是肌肉突发快速短促的收缩,表现为类似于躯体或者肢体电击样抖动,有时可连续数次,多出现于觉醒后。可为全身动作,也可以为局部的动作。
5、痉挛:指婴儿痉挛,表现为突然、短暂的躯干肌和双侧肢体的强直性屈性或者伸性收缩,多表现为发作性点头,偶有发作性后仰。其肌肉收缩的整个过程大约1~3秒,常成簇发作。常见于West综合征,其他婴儿综合征有时也可见到。
6、失张力发作:由于肌肉张力的突然丧失而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姿势,出现猝倒、肢体下坠等表现,发作时间相对短,持续数秒至10余秒多见,发作持续时间短者多不伴有明显的意识障碍。
7、简单部分性发作:发作时意识清楚,持续时间数秒至20余秒,很少超过1分钟。根据放电起源和累及的部位不同,单纯部分性发作可表现为运动性、感觉性、自主神经性和精神性,后两者较少单独出现,常发展为复杂部分性发作。
8、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表现为突然动作停止,两眼发直,叫之不应,不跌倒,面色无改变。有些患者可出现自动症,为一些不自主、无意识的动作,如舔唇、咂嘴、咀嚼、吞咽、摸索、擦脸、拍手、无目的走动、自言自语等,发作过后不能回忆。
9、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简单或复杂部分性发作均可继发全面性发作,最常见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仍属于部分性发作的范畴,其与全面性发作在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明显不同,故两者的鉴别在临床上尤为重要。
检查
癫痫的检查
癫痫的检查项目包括如下:
1.脑电图(EEG)
是诊断癫痫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癫痫放电形态及部位也是癫痫分类的依据,对选用抗癫痫药有帮助,局灶性痫样放电常提示部分性癫痫;泛发性放电提示全面性癫痫。EEG反复检查或延长记录时间,应用过度换气、闪光刺激、剥夺睡眠等激活方法可提高癫痫放电记录的机会。有些患者出现脑电背景活动变慢或局限性慢波等异常,对癫痫诊断和定性也有一定帮助。
2.视频脑电图(video-EEG)
可同步监测记录患者发作情况及相应EEG改变,如能记录到发作对诊断和分类有很大帮助。不同类型全而性发作的发作期EEG变化有一定特异性,如强直性发作多见连续多棘波,肌阵挛发作多为多棘.慢波,部分性发作发作期EEG变化较多、特异性不强,但起源部位对定位颇有价值。
3.神经影像学检查
可确定脑组织结构异常或病变,对癫痫及癫痫综合征诊断和分类颇有帮助,有时可作出病因诊断,如颅内肿瘤、灰质异位等。MRI较敏感,特别是冠状位和海马体积测量能较好地显示颞叶、海马病变。
诊断
癫痫的诊断
在脑电波检查之后,询问病人的发育历程、用药史、患儿及家庭惊厥史。询问有无神经系统体征、全身性疾病等。然后选择有关检查,如头颅磁共振(MRI)、CT、血糖、血钙、脑脊液检查等,确诊癫痫并找出病因。
治疗
癫痫的治疗
癫痫西医治疗:
目前癫痫的西医疗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神经调控治疗等。
(一)、药物治疗
目前国内外对于癫痫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1、抗癫痫药物使用指征:癫痫的诊断一旦确立,应及时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但是对首次发作、发作有诱发因素或发作稀少者,可酌情考虑。
2、选择抗癫痫药物的原则:对癫痫发作及癫痫综合征进行正确分类,此外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儿童、成人、老年人)、性别、伴随疾病以及抗癫痫药物潜在的副作用可能对患者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因素。儿童患者选药时应注意尽量选择对认知功能、记忆力、注意力无影响的药物。老年人共患病多,合并用药多,药物间相互作用多,而且老年人对抗癫痫药物更敏感,副作用更突出。因此老年癫痫患者在选用抗癫痫药物时,必须考虑药物副作用和药物间相互作用。对于育龄期女性癫痫患者应注意抗癫痫药对激素、、女性特征、怀孕、生育以及致畸性等的影响。
3、抗癫痫药物治疗应该尽可能采用单药治疗,直到达到有效或最大耐受量。单药治疗失败后,可联合用药。尽量将作用机制不同、很少或没有药物间相互作用的药物配伍使用。合理配伍用药应当以临床效果最好、患者经济负担最轻为最终目标。
4、在抗癫痫药物治疗过程中,并不推荐常规监测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只有当怀疑患者未按医嘱服药或出现药物毒性反应、合并使用影响药物代谢的其他药物以及存在特殊的临床情况(如癫痫持续状体、肝肾疾病、妊娠)等情况时,考虑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5、抗癫痫治疗需持续用药,不应轻易停药。目前认为,至少持续3年以上无癫痫发作时,才可考虑是否可以逐渐停药。停药过程中,每次只能减停一种药物,并且需要1年左右时间逐渐停用。
(二)、手术治疗
经过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仍有约20%~30%患者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为这一部分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估计约有50%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可通过手术使发作得到控制或治愈,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难治性癫痫的预后。
1、手术适应症
(1)药物难治性癫痫,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者。
(2)对于部分性癫痫,癫痫源区定位明确,病灶单一而局限。
(3)手术治疗不会引起重要功能缺失。
近年来癫痫外科实践表明,一些疾病或综合症手术治疗效果肯定,可积极争取手术。如颞叶癫痫伴海马硬化,若定位准确其有效率可达60%~90%。婴幼儿或儿童的灾难性癫痫如Rasmussen综合征,其严重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应积极手术,越早越好。其他如皮质发育畸形、良性低级别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半身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等均是手术治疗较好的适应症。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是手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首先,患者必须是真正的药物难治性癫痫。如果由于诊断错误、选药不当或者服用所谓的“中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而误认为是难治性癫痫,进而手术,那是完全错误的。其次,有些癫痫患者误以为癫痫是终身疾病,对抗癫痫药的副作用过度恐惧和夸大,误认为手术可以根治癫痫,而积极要求手术,对这部分病人,一定要慎重。第三,应该强调手术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每一位患者手术治疗后都能够达到根除发作的目的。虽然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大部分通过手术可以使发作得到控制或治愈,尚有一部分难治性癫痫即使手术,效果也不理想,甚至还可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2、术前定位
精确定位致痫灶和脑功能区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有关致痫灶和脑功能区的术前定位应采用综合性诊断程序为宜,最常用和较好的方法是分期综合评估,即初期(I期)的非侵袭性检查和Ⅱ期的侵袭性检查。非侵袭性检查,包括病史收集及神经系统检查、视频头皮EEG、头颅MRI、CT、SPECT、PET、MRS、fMRI、脑磁图和特定的神经心理学检查等。如果通过各种非侵袭性检查仍不能精确定位,尚需侵袭性检查,包括颅内硬膜下条状或网状电极和深部电极监测及诱发电位,Wada试验等,以进一步定位致痫灶和脑功能区。
(三)、神经调控治疗
神经调控治疗是一项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在国外神经调控治疗癫痫已经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目前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术(rTMS);中枢神经系统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术、癫痫灶皮层刺激术等);周围神经刺激术(迷走神经刺激术)。
1、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rTMS是应用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从而对大脑的生物电活动、脑血流及代谢进行调谐,从而调节脑功能状态。低频磁刺激治疗通过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降低癫痫发作的频率,改善脑电图异常放电,对癫痫所致的脑部损伤有修复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
rTMS对癫痫等多种慢性脑功能疾病均有较好疗效,不存在药物或手术治疗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对认知功能无影响,安全高、副作用很小、治疗费用低廉、患者容易接受。多疗程rTMS可以明显减少癫痫发作频率和发作严重程度。因此rTMS有望成为一种潜力巨大的、独特的治疗癫痫的新手段。
rTMS优势:调控作用具有可逆性;患者的需求不同,作用参数可调节;刺激单一作用靶点,也可能影响多个致痫灶;功能区致痫灶也可以进行神经调控治疗。
哪些癫痫患者更适合rTMS治疗:皮层发育不良或致痫灶位于皮层的癫痫患者其疗效更好,可显著减少患者癫痫发作次数(治疗期间可减少71%发作),甚至部分患者(66%)可达到完全无发作。
rTMS的安全性:大多数患者都能够很好地耐受,所报道的不良反应通常比较轻微短暂,如头痛、头晕、非特异性的不适感等。未发现关于rTMS激发癫痫持续状态或危及生命的癫痫发作的报道。
2、迷走神经刺激(VNS):
1997年7月,美国FDA批准其用于难治性癫痫的治疗。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超过75个国家的6万多例患者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迷走神经刺激器被埋藏在胸部皮肤下并通过金属丝延伸与迷走神经相连。VNS植入后,它就会按一定的强度和频度对迷走神经进行刺激,从而阻止癫痫的发生。对于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其他形式的手术无效者,均可以考虑使用这个方法。
癫痫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癫痫的发生是由风、火、痰、瘀为患,导致心、肝、脾、肾、脏气失调,肝肾阴虚、阴虚则阳亢、阳亢则肝风内动、亢而热盛、热盛化火、火极生风、风火相助为患,另脾虚失运、清气不升、浊气下降则痰涎内结、痰迷心窍、心血不遂而瘀、瘀则经络不通、痰阻血瘀上扰清窍,终致癫痫发作。根据发病机理,常采用定痫熄风、平肝泻火、祛痰开窍、活血化瘀为治疗方法。
定痫熄风
中医认为癫痫发病,主要是“风、痰”为患,风主动摇,故抽搐、痰迷心窍而神昏,癫痫的产生是机体气血不和,血不和则肝失养,容易内动生风,气不和则上逆化火、炼液成痰,容易形成痰火相搏、迷闭孔窍、痰可化热、热盛化火、火极生风,因此定痫熄风成为治疗癫痫的常法。
平肝泻火
癫痫属神志疾患,火热炽盛常是其主要的诱发原因,大凡五志过极或房劳过度而郁火内生,郁火忧思可生肝火,房劳伤肾,肾阴不足,因肾水不济,心火过盛。火邪一方面炼熬津液,酿成热痰,另一方面触动内伏痰浊,使痰随火升、郁滞之气不得泄越,化火升腾、阻蔽心包,而使癫痫发作,故平肝熄风也是治疗癫痫常用方法之一。
祛痰开窍
痫症之作主要由痰浊、痰聚所致,古有“无瘸不作痰”之说,痫由痰起,故治病必先祛痰,痫病之痰与一般痰邪有所不同,痫病之痰具有随风气而聚散和胶固难化的特征,患者每有积痰于内,若遇惊恐、饮食失节、劳累、高热等情况,“以致脏气不平、经络失调,一触积痰、厥气风动、卒焉暴逆、莫能禁止”。痰为津气所聚凝着既久、裹结日深,即成胶固不拔之势,癫痫病人久发难愈,缠绵不止的病理基础,正是这股固于心胸的“顽痰所致”,痰邪为病是癫痫的根本原因,故痰邪作祟最为重要,因此祛痰开窍是治疗癫痫始终一贯的法则。
活血化瘀
心血不遂而瘀,瘀则经络不通,经络不通是引起癫痫发作的直接原因,而血瘀又是引起经络不通的主要原因之一。癫痫古有血瘀之说,《婴童百问》有“血滞心窍、邪气在心、积惊成痫”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全血微循环,使脑部供氧、供血得到改善,并可改变血液流变性质,从而利于癫痫的控制。脑为元神之府,若脑部受伤或气郁血行不畅,致郁血内停、血流不畅,致神明遂失而发痫症。另外,痰浊和血瘀可相互影响,痰浊停留,可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则津液流受阻,而变为痰浊,痰瘀互结可使癫痫反复发作。所以活血化瘀更是治疗癫痫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中医治疗药方:
①附子、吴茱萸,上药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稠糊,做成饼状,敷贴两足心涌泉穴,每日换药一次,可连用14天。
②生黄芪,赤芍、防风,蜈蚣一条(研冲)。将前三味药水煎,蜈蚣研末冲服,每日一剂。连用30天。
③黑丑、白丑等分,炼蜜为丸,每丸3克,每日服两次,连服3个月。白胡椒、代赭石按2:1配方,共为细末。每次4克,每日两次,白萝卜汤或温开水送服。
④蝉蜕,白附子、僵蚕、天麻、钩藤,全蝎,朱砂。将上药共为极细末混匀,装瓶密封备用。用时,一岁以内服0.5克;1~2岁服一克;2~4岁服1.5克。每日两次,白开水送服。14天为一疗程。
⑤天麻、防风,细辛、大黄、川芎,甘草(炙)、附子,乌蛇,麝香,赤蜈蚣两条。上药共研为末,蜂蜜为丸,每丸两克,每日两次,姜汤调下。
保健
癫痫的保健
对症护理
1、首先用单种药物并从小剂量开始治疗,不能控制者再逐渐加量或换药和联合用药。
2、抗癫痫药物连续服用数年,一般是在最后一次发作控制后2-5年方可遵医嘱逐步停药。停药过程中不少于3个月。
3、停药或换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骤停骤换,以免引起复发。
4、注意用药副作用:①苯妥英钠为抗癫痫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的首选药物,可有早期过敏反应如皮疹伴发热,如出现应暂时停服,待反应消退后再谨慎试用一次,如发生剥脱性皮炎、淋巴结肿大则需撤换。也可发生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厌食)、失眠和毛发增长等,一般不影响治疗,宜在饭后服药,以减轻症状。②卡马西平为精神运动性发作病人首选药。用药过程中可出现嗜睡、眩晕、复视、白细胞减少,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定期复查血象(每月)和肝肾功能(每季)。③丙戊酸钠,多用于其它抗癫痫药无效的各型癫痫。常见有胃肠道反应,少数出现肝毒性,如发现有乏力、嗜睡、恶心、上腹部不适等反应,要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发作期护理
1、注意病人安全,要从有火、水、热、电、机器等危险地方把病人移开,防止受伤和意外。
2、将病人平卧、头偏一侧,尽量使唾液或呕吐物流出口外,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3、解开衣领及裤带,以利呼吸道通畅。
4、将毛巾、手帕折叠成条状或用缠以纱布的压舌板或筷子塞入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咬伤。
5、不要用力按压病人肢体,谨防骨折或脱臼。
6、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的某些自动症病人,要防止其自伤、伤人或毁物。
7、癫痫持续状态时,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在给氧、防护的同时,静脉推注安定10-20mg,5-10分钟内推完,从速制止发作;因为癫痫持续状态往往有发热、呕吐、白细胞增多和酸中毒,应同时抽血检查糖、钙、尿素氮及电解质等,及时纠正血液电解质紊乱,防止脑水肿;昏迷、高热病人及时吸痰、体表降温;出现呼吸困难、紫绀时做好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准备。
出院后护理
1、坚持服药2-5年不间断,为防止遗忘,可于固定地方放置药物,并于每日固定时间服用。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及进食刺激性强的食物。避免受凉、淋雨及用过冷过热的水淋浴。
3、外出需有人陪行,如有发作先兆,应尽快找一安全地点平卧,并于上下齿间咬上纱布和手帕。平时随时携带疾病治疗卡,以利发作时及时得到抢救和治疗。
4、不宜从事高空、水上、炉旁,驾使或高压电机房等危险性工作,不宜参加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5、尽量避免某些特发因素,如闪光、音乐、惊吓等,减少声光刺激,如使用窗帘、滤声器,不去镭射或卡拉OK厅等嘈杂场所,保持安静环境。
癫痫日常保健
1、某些矿物质对部分患者有帮助,镁(大量存在于全麦面粉、小米、无花果、肉、鱼、坚果和豆类中);锌(存在于肉、家畜内脏、麦芽、坚果、蟹、牡蛎和小扁豆中)和钙(钙食品)(主要存在于牛奶和乳制品中)中帮助某些人预防惊厥。
2、混合色拉和生的水果(水果食品)可减低发病的次数和程度。
3、应吃家常便饭,而且食品应多样化,米饭、面食、肥肉、瘦肉、鸡蛋、牛奶、水果(水果食品)、蔬菜(蔬菜食品)、鱼、虾等都要吃。
4、癫痫的初起多属实证,身体壮实者,或属风痰壅盛者,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多食米面、蔬菜。
5、病症属虚或体质虚弱者,应偏于滋补肝肾、健脾助运、益气血之食品。可多吃瘦猪肉、猪心、猪肝、动物脑、桂圆肉、莲子、枸杞等。
6、可多食润肠道通便的食物(如蜂蜜、香蕉、胡桃、杏仁、菠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
癫痫的预防
预防癫痫病发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孕期头三个月,一定要远离辐射,避免病毒和细菌感染。规律孕检,分娩时避免胎儿缺氧、窒息、产伤等
②小儿发热时应及时就诊,避免孩子发生高热惊厥,损伤脑组织。还应看护好孩子,避免其发生头外伤。
③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应注意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患脑炎、脑膜炎、脑血管病等疾病发生。
并发症
癫痫的并发症
常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精神抑郁。
急性肾衰竭简称急肾衰,属临床危重症。该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肾损害,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使肾单位调节功能急剧减退,以致不能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和排泄代谢产物,而导致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及急性尿毒症综合征,此综合征临床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一种特殊类型,被FAB协作组定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3型。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人的经络是什么东西?是神经吗?
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广义上说,它是人体功能的联络、调节、反应系统。人体各个系统都是实现经络调节的物质基础,如果不包括肌肉、血管、神经,那么它就不可能实现经络调控的整个过程。
从狭义上说,就是十四经的循经路线、调控规律、相关的物质基础。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经络问题,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
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
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
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
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
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
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
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
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
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
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
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
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
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
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
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
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
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
,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
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
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
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
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
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
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
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
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
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循经传感探经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
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
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
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
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
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
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
,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
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
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
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
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
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
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
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直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
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
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
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
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经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
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
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
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
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γ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
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
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
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
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
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
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
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
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
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
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发现循经低流阻通道
人体的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的一部分是血
液和淋巴液,流动于脉管之中,另一部分存在于组织间隙之中,称为
组织液或脉管外体液。早在五十年代,日本学者藤田六郎就提出经络
可能是脉管外体液的流动路径,但这一假说一直没有得到实验的证明。
九十年代,笔者根据生物流体力学原理,对组织液在组织间隙中形成
定向流动的机理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循经路线上组织对体液流动
的阻力(流阻)较小是形成组织液定向流动的重要条件。在这一思想
的引导下,我们寻找各种测量组织流阻的方法,终于建立了一套能够
连续扫描测量组织流阻的实验装置。使用这一装置,我们分别在小型
猪、小家猪和人身上发现了循经低流阻点。我们还建立了一套测量组
织液压波传播的方法,用于测量低流阻点之间的连通性,结合γ照相
机观察同位素迁移的方法,终于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下存在着具有低
流阻特性的组织液通道,简称为循经低流阻通道,并且首次在循经路
线上发现了具有功能意义的体液通道结构。
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发现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资助
下完成的,这一课题延续到“九五”国家攀登计划中,并受到评
审专家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我们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正电子照相机发
现循经低流阻通道具有运输水液和营养物质的能力,证明它与《黄帝
内经》所说的经脉有濡养组织、滑利关节的功能相吻合。其次,我们
在猪身上测量到7~8条与人体经脉分布非常接近的低流阻通道,证明
它与古典经脉概念有高度的相似性,而不同于通常的血管和淋巴管,
是一种新的结构分布。形态学研究发现,低流阻通道位于《黄帝内经》
所说“分肉之间”的组织间隙之处,符合古典经脉的解剖定位。综合
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古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循经低流阻通道可能就
是经脉的实质或其实质的一部分。具体讲,它可能是卫气在经脉路线
上运行的通道。
经络研究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经络研究成果如果不能与临
床实践相结合,不能实际指导中医的临床及保健,就很难说是一个真
正的成果。因此,在发现了循经低流阻通道后,我们随即进行了与临
床有关的研究工作。
“疏通经络”与医疗保健
近年来,“疏通经络”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中医药保健品的广
告中,然而,人们对它的真实科学内涵并不十分清楚。疏通经络原是
中医针灸中的一个概念,《黄帝内经》中有“欲以微针通其经脉”的
话,就是用针灸疏通经络的意思。这句话记载在《黄帝内经·灵枢经》
的开场白中,阐述了针灸治疗的目的,是针灸学的核心思想。然而,
由于人们对经脉的实质看法不一,或曰血管,或称神经,而针灸是怎
样疏通这些结构的,则缺乏相关的科学研究。
我们在循经低流阻通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刺对这一通道影
响的实验研究,分别在人体上和猪身上观察了针刺前后循经低流阻通
道及旁开对照区的流阻变化。结果表明,针刺可显著降低循经低流阻
通道的流阻,而对其他地方影响不大。也就是说,针刺可使得这一通
道扩张,阻力进一步降低,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更多的物质可以沿着这
一通道运输。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它可使营养性物质更
多地从血管运输到细胞,而将细胞的代谢产物更快地从组织间隙中运
送到血管和淋巴管之中,再通过肾脏等排出体外。本研究至少从一个
侧面阐释了针刺疏通经络的机理,这一研究结果在2000年第五届世界
针灸大会上报道时,引起了热烈反响。
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经络总是和保健联系到
一起,它到底是商业性炒作,还是确有科学道理?这一问题对以疏通
经络为目的的各种治疗或健身等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根据
我们的研究,如果把人体看做是一台机器的话,人体的各个组织就好
象是这台机器的零件,而经络则相当于这些零件的缝隙,而非零件本
身,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恰恰类似于机器的零件缝隙。一台机器要做
一个运动,各部件之间就要保持良好的滑动,如果某个间隙中的润滑
性丧失,将导致零件生锈和零件之间的粘连,外表上可能看不出,但
可表现出一定的动作障碍。人体上存在着非常类似的情况,当由于某
种原因通道阻力变大时,体液流动出现障碍,一些代谢废物堆积在组
织间隙中,出现类似生锈的情况,这时会有组织变硬、动作僵化及压
痛等现象。当细胞外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细菌就会滋生,出现病理
反应,一旦侵入到脏器,就会诱发炎症,最终导致某一脏器的衰竭。
现代发达的外科技术可以做到切除、缝合乃至更换器官,但从中医的
角度看,这是下策。疏通经络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保持经络的畅
通则是中医保健的主要目的。
保持经络畅通的途径很多,但无外乎放松肌肉、积极活动,
特别是做精细的运动如太极拳等。而且,不良情绪可牵动一些与
之有关的平滑肌和表情肌,导致经络不通,而后者进一步加强了不良
情绪的持续,这是中医“七情”对人体伤害的机理之一。“六*”作
为某种意义上的物理量可对经络通道产生不良作用,因此调节情绪、
顺应四时变化也是保持经络畅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到了已经出现经
络不通时,就需使用针灸、拔罐等中医手段疏通经络。近年来,我们
与有关方面合作,重新挖掘了一种最古老的医术———砭石疗法,即
使用一种特殊材料的石头对经络体液通道进行疏导,发现它在治疗颈
椎病、腰腿痛等痛症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我们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用微量二氧化碳测量仪探测经脉穴
位经皮肤释放的微量二氧化碳,称为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运用这一
方法的一个最重大发现,就是证实了左右相同经脉、互为表里的阴阳
经脉和手足同名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为中医左病右治、上病下
治和表里经互治的临床经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一个重要的进展就
是发现十二经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失衡度及相关性与疾病有着密切
的关系,这一发现为中医的客观诊断和建立中医临床诊疗科学体系是
有积极意义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